2025年7月8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詩韻探行,雅句傳薪”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泰州斜橋社區活動中心開展詩詞與光學的文化實踐活動,激發兒童的人文情懷與科學求知欲。
活動主講人徐帆以李白充滿奇幻想象的《夜宿山寺》開篇。詩歌品讀活動通過飽含深情的朗誦視頻,生動再現了“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壯闊意境與“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微妙心理。視頻中富有感染力的誦讀配合精美的山寺星夜畫面,迅速將小朋友們引入詩歌的情境當中。在欣賞完山寺星夜后,徐帆帶領小朋友們逐句誦讀詩文,重點解析“手可摘星辰”所展現的夸張修辭與大膽聯想,以及“恐驚天上人”背后蘊含的對未知蒼穹的敬畏之心。小朋友們在徐帆引導下,嘗試體會詩人夜宿山巔,仿佛置身星漢之間的獨特心境與浪漫情懷。
圖為徐帆講解古詩《夜宿山寺》。朱琴攝。
隨后,活動轉入李白另一名篇《月下獨酌》的品讀。徐帆從“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孤寂場景切入,著重闡釋詩人如何通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神來之筆,帶領小朋友一同將孤獨升華為與天地共飲的曠達境界。為加深小朋友們對“月”意象的理解并活躍氣氛,徐帆設計了“明月入詩”互動環節,鼓勵小朋友們說出自己知曉的含“月”字詩詞。小朋友們踴躍響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詩句接連而出。此外,徐帆適時補充與明月相關的民俗文化知識,如中秋拜月習俗、嫦娥奔月傳說等文化背景,并引導小朋友們閉目遐想,想象詩句中所描繪的月下獨酌、身影相隨的生動畫面,將詩句文字轉化為可感可知的心靈圖景。
在小朋友想象畫面并體會詩境后,徐帆又以《月下獨酌》中“對影成三人”的自然現象為巧妙切入點,將活動自然過渡至“影子探秘”科學實踐單元。她向小朋友們拋出核心問題:“我們身邊的影子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團隊成員隨即分發小手電筒、各類不透明小物件及簡易白色幕布。在徐帆的指導下,小朋友們分組在臨時營造的暗光環境下動手實驗:開啟手電筒,將小物件置于光源與幕布之間,通過不斷調整光源角度、改變物體與光源及幕布的距離,細致觀察幕布上影子形態、大小及清晰度的即時變化。
圖為實踐成員協助小朋友動手實驗。朱琴攝。
徐帆用“光走直線被擋住就生影子”解釋原理,并讓小朋友們用手遮擋燈光驗證。小朋友們通過親手操作,直觀理解了影子大小與光源距離、物體位置之間的關系。團隊成員進一步引導小朋友們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影子現象,如日晷計時、皮影戲藝術等,幫助小朋友們理解這一基礎光學原理的廣泛存在與實際價值。同時,小朋友們踴躍發言,談及對詩中“手可摘星辰”的大膽想象產生的向往,表達了對影子變幻現象背后原理的新認知。一位小朋友興奮地模仿李白舉杯動作說道:“我現在知道為什么詩里是‘對影成三人’了,原來影子是這樣跟著我們的!”活動室內,移動的光束、不斷變幻的影子與小朋友們專注探索的身影交織,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科學實踐圖景。
圖為團隊實踐成員與小朋友的合影。朱琴攝。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以“星月交輝探詩境,光影隨行啟童真”主題,通過對李白經典詩作的沉浸式品讀,小朋友們感知了漢語的韻律之美與意境的深邃。其中由詩中自然意象巧妙生發、依托親手操作的光影實驗,有效點燃了兒童觀察日常生活現象、探究背后自然法則的科學熱情,活動體現了傳統文化熏陶與科學思維啟蒙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