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紙裁古韻,故事傳文脈
在山東省聊城市魚山鎮的暑期課堂上,煙臺大學“煙育菏夢”支教隊始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實踐。從孝道故事的娓娓道來,到紅紙剪刻的指尖傳承,再到鄉土文化中傳統基因的挖掘,隊員們用貼近鄉村生活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課堂里觸摸傳統文化的溫度。
孝道故事與《弟子規》:美德在傾聽中扎根
7月15日傍晚的傳統文化課堂上,支教隊特邀東阿縣專業宣講員走進教室,以“孝”為核心展開教學。課堂從“黃香溫席”“王祥臥冰”兩個經典故事切入:宣講員用通俗的語言講述黃香幼時為父暖床、王祥為母求鯉的細節,結合動畫演示讓故事更生動。當講到“王祥臥在冰上融化寒冰”時,教室里格外安靜,二年級學生王念慈悄悄問身邊的隊員:“他不冷嗎?”隊員順勢引導:“因為他愛媽媽呀,就像你們幫奶奶捶背、幫爸爸拿東西一樣,都是孝心。”

圖為宣講員進行孝道講解隊員李健哲攝
故事講完后,隊員們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孝親經歷。,從“幫媽媽擇菜”到“給奶奶讀故事”,樸素的分享讓“孝”從典故走進日常生活。最后,全體學生齊聲朗誦《弟子規》選段,“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童聲在教室里回蕩。
剪紙課:紅紙剪刻里的傳統紋樣
7月16日午后的剪紙課,是孩子們最期待的傳統文化課堂之一。課前半小時,隊員們就將紅紙裁剪整齊,準備好安全剪刀——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動手能力,特意將部分彩紙提前折出基礎折痕。課堂從展示傳統紋樣開始:講臺上擺放著“春”字窗花、喜鵲登梅圖案,隊員馬老師指著圖案說:“這些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過年時貼在窗戶上,又好看又吉利。”
教學從“三折法”基礎技巧開始:馬老師示范將正方形紅紙對折三次,壓出清晰折痕,“沿著邊緣剪,別剪斷邊角,展開就會有對稱的花紋。”起初,有的孩子把紙折成了長方形,剪出的線條歪歪扭扭;有的剪刀捏得太用力,彩紙邊緣成了“小蛇形”。隊員們便蹲在課桌旁,手心覆住孩子的手背,帶著他們調整角度,“像給紙修劉海兒一樣,慢慢剪”。
隨著課堂推進,“沙沙”的剪紙聲成了主旋律。五年級的唐金澤專注地剪出一朵八瓣花,展開時舉得高高的,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兩個扎羊角辮的女生合作剪“福”字,雖然邊緣不夠光滑,卻互相拍手叫好;最角落里的小男孩在對稱花紋間隙剪了幾個小圓孔,陽光透過孔洞落在地上,成了一串跳動的光斑。

圖為學生剪紙作品隊員李健哲攝
課程結束時,教室后墻成了“傳統紋樣展示區”:紅色的“春”字居中,周圍環繞著黃色五角星、綠色柳葉紋、粉色愛心,還有孩子們剪的小魚、小花。這些稚嫩的作品,把剪紙這門千年技藝的種子,悄悄種進了孩子們心里。
鄉土文化中的傳統基因:從魚山傳說到阿膠印記
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止于經典,更藏在鄉土里。支教隊將魚山鎮本地的傳統元素融入多門課程,讓孩子們從身邊事物中感受文化的根脈。
語文課上,“我的家鄉”主題教學自然延伸到地方傳說。隊員引導學生分享“魚山傳說”——相傳三國時期曹植曾在此創作,山上至今留有相關遺跡。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從“山上的石頭像魚”講到“曹植的故事”,隊員們便順勢補充:“這些故事是咱們魚山鎮的寶貝,就像課本里的古詩一樣,要記在心里。”
美術課上,傳統元素成了創作的靈感。7月22日的美術課上,隊員們給每張畫紙印上空白花瓶輪廓,讓孩子們“把家鄉最美的傳統東西畫進去”。有的孩子在瓶身畫滿荷花——黃河岸邊的荷花是魚山鎮的夏日一景;有的畫了魚山剪影,山頂加了個小亭子,“那是曹植文化園”;還有個女生畫了冒著熱氣的小鍋,旁邊標著“阿膠糕”,“奶奶說這是咱東阿的好東西,能補身體”。這些作品里,鄉土與傳統自然交融,成了孩子們對“家鄉文化”最直觀的表達。

圖為學生美術課作品隊員李健哲攝
此外,數學課的“生活場景教學”也融入傳統印記。隊員們用“分玉米”“算阿膠產量”等例子講解運算,“李爺爺家有x千克阿膠,送給親戚30千克,還剩80千克,原來有多少?”這些題目讓孩子們在解題時,也悄悄記住了家鄉的傳統特產。
從《弟子規》的朗朗童聲到紅紙上的對稱花紋,從孝道故事到鄉土傳統印記,煙育菏夢支教隊的傳統文化課堂,沒有復雜的理論講解,卻用孩子們能懂的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在了實處。當孩子們舉著自己剪的“福”字歡呼,當他們在作文里寫下“要像黃香一樣孝順”,這些瞬間都在證明:傳統文化的種子,已悄悄在童心扎根,等待未來長成參天大樹。
通訊員王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