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鳳凰古城,沱江碧波倒映著青瓦飛檐,濕潤的青石板上,湖南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鳳凰起舞團”的學子們步履輕盈,循著古老技藝的芬芳與清音,開啟了一場探尋苗族非遺中低碳智慧的深度對話。他們的鏡頭與筆端,記錄下三位匠人指尖流淌的綠色詩篇。
經(jīng)緯生綠:方寸之間,織就余溫新章
古城小巷深處,龍阿婆的織機旁堆疊著斑斕的苗布。但吸引學子們目光的,卻是她手中正被賦予新生的精巧物件——一方方散發(fā)著草木清香的鼠標墊。“這些啊,都是織布剩下的邊角料子。” 龍阿婆笑意盈盈地向團隊成員介紹到。阿婆手指靈巧地裁剪、拼合著各色布片,只見零碎的布頭在她手中蝶變重生,天然的植物染料浸潤出溫潤光澤,這尋常的電腦伴侶,在阿婆的巧思下,成了連接古老技藝與現(xiàn)代生活的綠色信使,無聲訴說著循環(huán)再生的樸素智慧。

圖為團隊宣傳專干林嘉輝與龍阿婆進行交流 供圖/毛浩
清風入懷:竹語輕搖,扇引自然涼意
循著樹木的清香,團隊走進了吳阿婆靜謐的小院。這里的主角,是一柄柄正在誕生的手工竹扇。吳阿婆端坐小凳,取過浸潤了山泉水的柔韌竹篾,手指如穿花蝴蝶般編織。她將編織好的扇面嵌入打磨圓潤的竹柄,院角堆放著天然顏料浸染的絲線,為素雅的竹扇添上幾筆靈動。阿婆輕輕搖動剛完工的扇子,清風徐來。 竹篾的紋理在陽光下流淌,每一柄扇子,都像一片會呼吸的竹葉,將低碳生活的清涼與愜意,輕輕送入人們手中。

圖為吳阿婆正在制作手工竹扇 供圖/肖美清
銀輝蘊境:古錘輕叩,鍛出天地清音
最后,那清越悠揚的叮咚聲將學子們引向百年銀鋪“龍氏工坊”。龍師傅凝神靜氣,手中的小錘正不疾不徐地親吻著溫潤的銀料。他展示著祖輩相傳的“冷鍛法”,錘落之處,銀料如面團般延展、塑形,而非依賴電火的熾烈喧囂。龍師傅目光專注,話語間帶著對自然的敬畏,錘下散落的點點銀星,被他細心歸攏于陶罐,準備著下一次的重生。他托起一件半成的銀飾,炭火的暖光在銀面流淌。

圖為龍師傅正在鍛造苗族銀飾 供圖/毛浩
雙語筑橋:心語相傳,綠韻飛向遠方
身為外國語學院的使者,“鳳凰起舞團”用心聆聽、記錄、轉(zhuǎn)譯。他們將龍阿婆“邊角寶貝”的再生哲學、吳阿婆“竹引清風”的天然涼意、龍師傅“古錘蘊境”的沉靜力量,編織成富有詩意的《古城綠色匠語》。隊員林嘉輝在筆記中感懷:“阿婆們指尖的方寸綠意,師傅錘下的清越銀音,都是大地母親譜寫的生態(tài)和弦。我們愿作傳聲筒,讓這綠色的韻律響徹遠方。”
在古城跳巖旁,一場名為“指間綠韻,心系沱江”的微型展示悄然上演。植物染的鼠標墊、竹篾編織的清風扇、古法鍛造的銀飾靜靜陳列。中英雙語的解說牌,如詩般講述著它們的故事:一方鼠標墊,承載草木余溫,讓塑料遠離指尖;一柄清風扇,搖動竹語山風,為夏日注入自然清涼;一件銀輝飾,凝結(jié)炭火匠心,在時光中低吟淺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