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鄱紅土地上的青春足跡——長安大學實踐隊赴南昌開展沉浸式紅色研學
為深切緬懷抗戰英烈、賡續偉大抗戰精神,厚植青年學生的責任擔當與時代使命感。2025年7月15日,長安大學“紅色贛鄱行,尋跡悟初心”暑假社會實踐隊先后走進南昌八一紀念館、中共中央東南分局舊址、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在沉浸式探尋中解碼紅色基因,讓初心使命在青春坐標中愈發清晰。
南昌八一紀念館:觸摸起義烽火,感悟八一精神
實踐隊步入紀念館,首先被雕塑家陳允賢的《一代英豪》群雕吸引——五位起義領導人高舉火炬的雄姿,瞬間將隊員們帶入歷史的洪流。王俊杰老師從創作背景與藝術手法切入,為隊員們展開生動講解。隨后,隊員們循著“危難中奮起”“偉大的決策”“打響第一槍”“南征下廣東”等展區,在豐富的圖文史料、珍貴文物與場景復原中,系統學習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危急關頭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
在多媒體展廳,隊員們通過觸摸屏互動,模擬起義當夜的作戰部署過程。這一系列參觀體驗,使隊員們系統了解了八一南昌起義從醞釀決策、周密部署到成功發動并最終保留革命火種的全過程,深刻體悟“石破天驚第一槍”所蘊含的敢為人先、堅定信念、聽黨指揮、百折不撓的偉大革命精神。
館內陳列的起義武器、作戰地圖及先烈書信日記等,展現了那段英勇抗爭的歲月,這場參觀讓大家系統掌握了八一南昌起義從醞釀到保留火種的全過程,對“石破天驚第一槍”背后敢為人先的勇氣、聽黨指揮的信念有了更具象的認知。
中共中央東南分局舊址:探尋抗戰足跡,致敬中流砥柱
這座外觀樸素的磚木小樓,是抗戰時期東南地區的隱秘指揮中樞,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維護民族大義的光輝歷史。這里曾是組織指揮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的重要據點,肩負著恢復發展黨組織、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重任。
踏入舊址,1937年建成的磚木結構建筑至今完好保留著項英、曾山等革命前輩的工作遺跡。院落中,一組定格1938年2月26日南昌8000人抗戰歌詠大游行的群雕映入眼簾,激昂的歷史場景仿佛穿透時空;院中老井旁,建筑磚面陰刻的“WAY”與“興和”字樣,見證著建材漂洋過海的往事。在講解員引導下,隊員們依次參觀辦公室、會議室等復原場景,仔細研讀歷史文獻與圖文展板,從泛黃的電文手稿、磨損的辦公用具中,直觀感受到戰爭年代隱蔽戰線的緊張氛圍與共產黨人的絕對忠誠。作為組織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的核心據點,這里的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黨在白色恐怖中恢復黨組織、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艱辛歷程。
這些場景與文獻,展現出戰爭年代隱蔽戰線的驚心動魄和共產黨人的絕對忠誠,也讓實踐團隊成員從組織紅軍游擊隊改編、壯大黨的力量、領導民眾開展抗日救亡等歷史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時刻的中流砥柱作用及革命事業的艱難與偉大。
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展卷銘烽火,老旗揚初心
循著“紅旗源”“紅旗譜”“紅旗頌”“紅旗揚”四大主題脈絡,實踐隊走進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一樓陳列的土地革命至解放戰爭時期的宣傳刊物、土槍、鋼盔、手搖電話等實物,無聲講述著革命征程;二樓展示的革命軍人證明書、家屬光榮證、晉綏邊區土地證、馬燈、留聲機等票證器物,則生動勾勒出烽火歲月里的生活圖景與精神風貌。
實踐隊師生仔細觀看每一件革命文物,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飽經滄桑的實物展陳,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讓實踐隊深入了解歷史,汲取奮進力量,深刻體悟“信仰如山、初心如磐”的紅色精神。
從八一槍聲的震徹寰宇到隱蔽戰線的無聲較量,從革命火種的星火燎原到民眾力量的磅礴匯聚,實踐隊員們在英雄城的實地研學中,梳理出清晰的歷史脈絡,對紅色精神的時代內涵有了具象而深刻的體認。實踐隊將繼續深入走訪南昌的紅色遺址遺跡,進一步挖掘其豐厚的歷史底蘊,讓紅色基因在青春的實踐中煥發新的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