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對象:潘亦可畢業于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現服務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二團財政所;楊艷畢業于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現服務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二團城鎮和生態保護中心;薛格卓畢業于山西大同大學,現服務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二團經濟發展辦公室。
在祖國西北的廣袤大地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二團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邊疆熱土之上。這里不僅是屯墾戍邊的重要陣地,更是一群熱血青年揮灑青春、踐行使命的舞臺。西部計劃志愿者們懷揣赤誠之心,跨越山海來到這里,以實干為犁耕耘基層,用奉獻為墨書寫擔當,在平凡崗位上綻放出不平凡的光彩,成為推動邊疆發展的鮮活力量。2025年7月7日,塔里木大學“薪火西行記”西部計劃校友尋訪團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二團,探尋二團西部計劃志愿者扎根邊疆的故事。
從南方水鄉到西北邊疆,西部計劃志愿者潘亦可的跨越,始于對遠方的向往與對新疆的熱愛。初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二團,面對財務崗位的專業素養,她憑借一股子韌勁,在報表核對、數據處理中不斷鉆研,當精準無誤的財務數據為工作決策提供支撐時,這份與專業匹配的成就感讓她愈發堅定扎根的決心。“數據里有責任,報表中見擔當”,這是她對工作的注解。在生活中,干燥的氣候、迥異的風物曾是挑戰,但獨立生活能力的提升、多元文化的浸潤,讓她在成長中收獲了別樣的人生體驗。

(圖為志愿者潘亦可與團隊成員訪談照片,孫博涵攝)
“從校園到基層,是身份的轉變,更是責任的接力。”西部計劃志愿者楊艷,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重量。初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二團,陌生的環境與生活差異曾讓她倍感壓力,但在與其他志愿者的互助中,她逐漸融入這片土地。無論是繁雜的事務協調,還是與群眾的日常溝通,她都以耐心細致的態度對待,將學前教育專業的愛心與細心融入基層工作,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完成了從學生到基層工作者的蛻變。

(圖為志愿者楊艷與團隊成員訪談照片,趙斌文攝)
西部計劃志愿者薛格卓,則在統計崗位上書寫著青春答卷。看似瑣碎的工作,在她眼中卻是反映地方發展的“晴雨表”。從最初面對復雜報表時的忐忑,到如今能獨當一面處理各項任務,專業技能的提升背后,是無數個夜晚的鉆研與實踐。她與志愿者伙伴們結伴探索邊疆風光,在領略壯美山河的同時,也深深愛上了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生長希望,每一份努力都在創造未來”。
(圖為志愿者薛格卓與團隊成員訪談照片,趙斌文攝)
這群年輕的志愿者,來自天南海北,懷揣不同的初心,卻在邊疆大地上凝聚成相同的信念。她們中,有人在財務數據的精準核算中筑牢基層運轉的基石,有人在社區服務的點滴行動中架起黨群連心的橋梁,有人在統計工作的細致嚴謹中勾勒邊疆發展的脈絡。面對崗位挑戰,她們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提升本領;面對生活差異,她們以“入鄉隨俗、兼容并蓄”的心態融入當地;面對群眾期盼,她們以“枝葉總關情”的情懷踐行使命。
歲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靜好,邊疆因青年挺身向前而更加蓬勃。西部計劃志愿者們用腳步丈量邊疆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澆灌基層的每一方沃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青春之花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絢麗綻放。她們的故事,是新時代青年擔當作為的生動縮影,更是無數人用奉獻與堅守共同譜寫的邊疆發展新篇章。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青年接過接力棒,以青春之名,赴邊疆之約,讓理想在實干中閃光,讓人生在奉獻中升華。

(圖為志愿者與團隊成員合照,孫博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