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棚里的暖光,與一頁未寫完的筆記
2025年11月的風,攜著錢塘平原的清潤氣息,吹向河莊街道向公村的明月草莓園。杭州“鮮e達”項目團隊踏田而來,循著泥土的芬芳深入田間地頭,與種植戶促膝長談。他們既要打撈農產品產銷環節的真實訴求,為即將上線的城鄉社群團購平臺積攢鮮活素材,更要在田埂與餐桌之間,探尋一條讓鄉村好物高效流通的新路徑。

莓園初見:綠意里藏著歲月與期盼
田埂蜿蜒,串聯起成片的鮮綠草莓株。綠葉層層疊疊,捧出一顆顆飽滿的紅果,在陽光下泛著瑩潤光澤,與周邊開闊的農田相映,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鄉野畫卷。這片草莓園已在歲月中沉淀數十年,種植戶堅守生態種植的初心,借平原沃土的滋養、自然雨露的浸潤與充足陽光的饋贈,培育出風味純正的草莓。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為日后特色農產品開發與農旅融合探索埋下了溫柔的伏筆。
“來采摘的多是愛美的年輕姑娘。”“園子里不收門票,摘多少按斤算,實惠又實在。”種植戶的話語樸實無華,卻道盡了經營的日常。草莓園規模適中,畝產可達2000至3000斤,如今靠著美團推廣、朋友圈分享與老顧客的口碑支撐,客流還算穩定,暫未遭遇滯銷困境。但挑戰始終存在:盛夏高溫易讓草莓口感打折扣,采摘過程中的果實損耗難以避免,那些品相稍遜的次果,大多只能用于喂雞或釀酒,未能釋放應有的價值。

痛點聚焦:銷路之盼與增收之愿
談及銷售模式,種植戶坦言目前仍以線下采摘和第三方平臺引流為主。盡管美團抽成不高,但缺乏穩定的銷售渠道始終是心頭之慮。“要是想擴大種植規模,銷路肯定是第一道坎。”季節性收入波動的難題同樣困擾著他們——為了彌補夏季草莓淡季的收入缺口,種植戶會改種西瓜,但內心深處,他們始終期盼著能實現全年穩定營收。當“鮮e達”團隊提及農產品分級定價平臺的設想時,種植戶眼中瞬間亮起光芒,連連回應:“這個想法太合心意了,能幫我們把好東西賣出去、賣上好價錢,實現穩定銷售就再好不過了。”

暖光相照:雙向奔赴里的鄉村希望
夕陽西下,暖黃的光線為草莓棚鍍上一層溫柔的光暈。“鮮e達”隊員的采訪筆記上,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我們本是為調研而來,卻被種植戶的真誠與堅守深深打動;我們意在助力解困,卻在這片田野上看見了最樸素也最堅定的希望。”

這場田埂間的相遇,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幫扶。種植戶用汗水澆灌土地,守護著鄉村的物產與生機;“鮮e達”團隊用腳步丈量民情,搭建起城鄉互通的橋梁。這份雙向的奔赴與信賴,藏著鄉村振興最動人的密碼,也為每一個扎根田野的夢想,寫下了溫暖而有力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