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 “青衿探遺” 實踐團成員分赴江西、江蘇多地,同步開展非遺文化探訪實踐,深入挖掘橫峰窯瓷器、藍印花布、云錦、插花、昆曲等非遺項目的歷史底蘊與當代價值,以實地行動探尋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
在江西上饒,隊員們在講解員引導下觀摩瓷器,近距離接觸橫峰窯瓷器,觸摸瓷釉感受千年窯火余溫,傾聽其產品暢銷國內外的過往,直觀了解龍窯工藝的獨特優勢,深刻感受先民智慧與地方文化底蘊。
在南通藍印花布作坊里,隊員們見證藍白紋樣在染制中逐漸成型,感受傳統手藝融入生活的溫度。在實踐環節,團隊成員親自上手體驗藍印花布的制作。從調漿、刮漿到染色、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當看到自己親手制作的藍印花布作品逐漸成型,大家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喜悅。
在南京的云錦展覽與插花廊中,團隊成員欣賞精美云錦紋樣,指尖似能觸到金線穿梭的細膩質感,那纏枝蓮紋的繁復、云鶴紋的靈動,在燈光下流轉著千年織造技藝的匠心。
駐足插花廊間,于瓶盞錯落中體會插花藝術里的文人意趣, 成員們或輕聲交流紋樣背后的歷史故事,或靜靜品味花枝間的雅致意境,讓文化的浸潤在沉浸式體驗中悄然發生。
在蘇州昆曲博物館內,隊員們沉浸于雅致唱腔與簡約舞臺,在唱念做打中讀懂 “百戲之祖” 的深厚內涵 。文人風骨與市井情懷的交融,耳畔余音未散時,文化的認同感已在心底悄然扎根。
活動結束后,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此次探訪讓非遺從文字記載變得可感可觸,未來將努力推動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讓傳統文化持續煥發新生。
走進陶瓷博物館,面對陶瓷這千年文脈,我們該以敬畏心承接,不將其束之高閣,而融入日常:用老瓷碗盛飯,聽新匠人講創作。更要以創新意延續,不必固守古法,可在器型里藏當下思考,讓泥土經現代之手,仍能訴說時代故事。
—— 王燕茹
走進藍印花布作坊,了解那抹靛藍背后的傳承故事,推及所有非遺,重點是搭建與生活的橋梁:不讓老手藝停留在畫冊里,而讓扎染紋樣裝點 T 恤,讓傳統布藝融入現代服飾。我們不必專研技法,卻能做積極的推動者 —— 體驗一次藍染工藝,向他人分享非遺之美,甚至在創意中注入傳統符號。唯有讓非遺成為可感可觸的生活片段,才能讓文化的藍調在時代長河中持續流淌。
—— 金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