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連云港海州區,萬畝良田鋪展著翠綠畫卷。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科技助農”三下鄉實踐團隊,帶著專業熱忱與智能設備奔赴田間地頭,以“外語+科技”的復合優勢破解農戶生產難題,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書寫外院學子的使命擔當。
抵達海州某種植合作社時,農戶們正為灌溉效率低的問題犯愁——傳統漫灌既浪費水資源,又易導致作物爛根。團隊成員立刻行動,一邊組裝智能灌溉控制系統,一邊用通俗的語言搭配簡單圖示,向農戶講解設備原理:“這個傳感器能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數據會同步到手機APP,缺水時自動提醒,澆水時長和水量也能精準調控。”隊員們還特意將設備操作步驟翻譯成當地方言口訣,方便年長農戶記憶,并結合國際上精細農業的先進案例,向合作社負責人分享高效種植經驗。一周后回訪,合作社負責人興奮地說:“多虧常工外院的同學們,現在每畝地省水三成,禾苗長勢比往年壯實多了!”
針對海州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問題,團隊發揮外語學科優勢,整理多份國際先進生物防治技術資料,結合當地實際篩選出“天敵昆蟲+蟲情監測”方案。在稻田旁,隊員們搭建起蟲情監測燈,演示如何通過燈光誘捕害蟲、分析蟲情密度,還免費發放赤眼蜂卵卡。“這是從國外引進的環保治蟲技術,不用打農藥,還能保護土壤!”隊員們手持資料,向農戶耐心解釋技術優勢,并用外語專業培養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清晰解答大家對“外來技術是否適配本地作物”的疑問,同時留下團隊聯系卡,承諾后續通過線上渠道提供技術支持。
實踐期間,團隊還走訪海州12個村莊,用專業的調研方法收集到“果蔬保鮮難”“農產品外銷語言壁壘”等20余條需求。針對農產品外銷問題,隊員們主動為農戶撰寫英文產品介紹,助力當地特色果蔬對接潛在海外客戶,并整理形成《海州農業科技與外銷服務建議》。當團隊將建議交給鄉鎮農技站時,工作人員感慨道:“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同學們,不僅帶來了科技,還解決了農產品走出去的語言難題,這份實踐成果太接地氣了!”
離開海州那天,田野里的稻穗隨風輕搖,農戶們的笑容格外真切。此次三下鄉實踐,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學子們不僅將科技的種子播撒在海州土地,更用“外語+”的專業力量搭建起助農橋梁。未來,學院將繼續以實踐為紐帶,引導更多學子扎根基層,讓青春在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