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海風裹著海產的咸鮮,漫過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小口村的堤壩。作為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海韻助漁”實踐隊的一員,我和隊員們帶著服務基層的熱忱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初心踏入這座漁村,在為期一周的“三下鄉”實踐里,用行動拉近校園與鄉土的距離,讓青春在山海之間落地生根。
初到小口村,目之所及皆是漁家風情:院前晾曬的漁網在風中輕晃,碼頭邊停泊著待發的漁船,村民們交談時帶著淡淡的海風氣息。與村支書的座談中我們得知,這里的海帶、梭子蟹肉質鮮嫩,是遠近聞名的好貨,卻因缺乏專業推廣,大多只能在本地小范圍售賣;村里的留守兒童放學后少有課外活動,對家門口這片大海的生態與文化,了解得并不多。這些話讓我們堅定了實踐方向——要把力量用在村民最需要的地方。
“海洋小課堂”成了我們與村里孩子的第一次深度聯結。為了讓知識不再枯燥,我們提前準備了彩色手繪的海洋生物圖冊,從小丑魚的生活習性講到海帶的生長周期;還帶著孩子們用塑料盒、沙子和清水做“潮汐模擬實驗”,看著盒里的“海水”隨著手動調節的“月球引力”漲落,孩子們的眼睛里滿是好奇。課堂上,有孩子會主動分享家里漁船的故事,也有孩子拿著畫筆描繪心中的“海底世界”,我們則在一旁引導他們認識海洋生態的重要性。一周下來,我們累計開設8堂課程,發放30余冊海洋知識繪本,孩子們從“不知道海帶怎么長”到能說出“要保護海洋生物”,這份轉變讓每一堂課都有了意義。
幫漁民解決“賣貨難”,是我們實踐的重中之重。每天天剛亮,我們就跟著漁民去碼頭卸獲,記錄海帶從收割、晾曬到分裝的全過程,細致詢問梭子蟹的捕撈周期與儲存方法;午后則挨家挨戶走訪,把每戶的海產品產量、滯銷情況一一記在本子上。針對“推廣渠道窄”的問題,我們分工行動:有人負責拍攝短視頻,鏡頭里漁民彎腰收割海帶的專注、陽光下晶瑩的海水、分裝整齊的海產品,配上接地氣的解說文案,很快在本地社交平臺傳開;有人對接市區的生鮮超市與電商平臺,反復溝通產地直供的細節,幫兩戶漁民打通了線上銷售的初步鏈路。當漁民王大叔收到第一筆來自南京的梭子蟹訂單時,他握著我們的手連聲道謝:“以前總怕捕多了賣不出去,現在終于有新路子了!”看著他眼里的光,我們真切感受到,能幫村民解決實際問題,就是這段實踐最珍貴的價值。
守護漁村的生態,是我們主動扛起的責任。沿著小口村的海岸線行走,偶爾能看到被海浪沖上岸的塑料瓶、漁網碎片。我們立刻召集隊員,帶上垃圾袋和手套,發起“守護海岸線”志愿活動;還特意制作了海洋保護倡議書,貼在村口公告欄和碼頭顯眼處,用通俗的語言向村民講解“保護近海環境就是保護飯碗”。有位年過六旬的老漁民看到我們清理垃圾,主動回家拿來工具加入:“大海養了我們一輩子,你們年輕人愿意護著它,我們更得跟上!”那天傍晚,我們和老漁民坐在海邊,聽他講過去駕船出海的故事,唱著代代相傳的漁家號子,我們趕緊拿出筆記本,把號子的歌詞、節奏一一記錄——這是小口村獨有的文化記憶,值得被好好留存。
實踐的最后一天,我們和村民們在村廣場辦了場“海韻聯歡會”。孩子們表演了剛學會的《大海啊故鄉》合唱,村民們跳起了自編的漁家秧歌,我們則用平實的語言分享了一周的實踐感受,從初到漁村的陌生,到和孩子們相處的溫暖,再到幫漁民賣貨的成就感,每一句話都滿含真誠。昏黃的路燈下,海風伴著歌聲與笑聲,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溫暖的笑意。
這場“海韻小口行”,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卻有著實實在在的溫暖與成長。我們在課堂上播撒熱愛家鄉的種子,在海岸邊搭建助農的橋梁,在海風里守護漁村的生態與文化。這段經歷讓我明白,青春從來不是只在校園里的綻放,當它扎根基層、貼近民生,與山海為伴、為百姓做事,才能綻放出最動人的光彩。未來,我會記得小口村的海風,記得村民們的笑容,更會帶著這份實踐的收獲,繼續用青春力量,為更多像小口村這樣的地方送去溫暖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