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盛夏,安徽醫科大學“鄉遇”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背上行囊、滿懷熱情,走進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湯家匯鎮。從校園課堂到鄉間田野,從書本理論到真實社會,這群醫學生用腳步丈量基層,用專業傳遞溫度,也在與土地和人民的真實相遇中,認識了更立體、更真實的中國。
“鄉遇”暑期社會實踐團初達金寨 曹琪攝
初到湯家匯,層疊的山巒、濕潤的菌香、淳樸的多音,構成他們對當地的第一印象。跟隨著當地干部,他們走進香菇和靈芝種植基地,聆聽負責人講述從菌棒制作到電商銷售的產業鏈故事。團隊成員龔浩然感慨道:“鄉村振興,原來不只是設施和產業,更是人與土地之間那份動人的信任與成就。”
實踐團來到山珍基地學習當地產業發展 顏潤攝
“同學,我血壓高不高?”“這個血糖值正常嗎?”在湯家匯村部的義診現場,老人們排起長隊,一個個挽起袖子,眼神里寫滿信任與期待。成員一邊記錄數據,一邊用接地氣的話語解釋:“奶奶你的血糖有點高,平常做飯要少放糖!”那一天,他們為90多位村民完成體檢,也在那些微微顫抖的手臂和漸漸舒展的眉頭之間,第一次體會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真實重量。
團隊成員張喜悅給當地村民測量血糖 王玲攝
深入農戶家中開展健康調研,更是一次次“破壁”之旅。他們帶著問卷敲開一扇扇門,聽到的不只是健康數據的反饋,更是一個個家庭的生活故事。而孩子們則是另一本“活教材”。在急救知識課上,小朋友們認真模仿心肺復蘇的手法,雖然力氣小,但眼神專注;手工課上,他們用扭扭棒和黏土制作花朵與地圖,把家國情懷捏進了小小的手工作品里。一個小女孩把自己做的紅色愛心塞進隊員手里:“送給穿白衣服的姐姐!”
團隊成員賈程玲為孩子們示范心肺復蘇法 邱雨荷攝
除了“閱”人,隊員們也在實踐中重新“閱”己。第一次獨立為村民測血糖、第一次站在鄉親面前宣講健康知識、第一次在健康集市中設計游戲環節傳播醫學常識……這些“第一次”背后,是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深度融合,更是自我認知的不斷刷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團隊成員艾俊杰在總結中寫道。
而這場實踐,更讓這群年輕人真正“閱”見了真實的中國。他們在湯家匯鎮中心醫院,看到基層醫療的進步與困境并存——科室日漸齊全,但人才與資源仍捉襟見肘;他們在紅軍街舊址傾聽少年醫護王明玉的壯烈事跡,感受何為醫者的擔當;他們在夏日晚會上與村民共唱紅歌,看見文化生活在基層的強烈回響。這些所見所聞,不再是新聞中的宏觀敘事,而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一件件真切的事編織而成的時代圖景。
離別前夕,一位經常帶孫女參加活動的奶奶拉著成員的手說:“你們明年還來啊!”簡單一句話,是對這群年輕人最大的認可。七天鄉遇,一生難忘。返程的車上,有人默默整理照片,有人低頭寫下長長的日記,也有人凝望著窗外那片熟悉的土地,悄悄擦去眼角的淚水。他們帶走的,不只是調研的數據、新聞的稿件和活動的影像,更是一份對國情更深的理解、對人民更真的情感、對醫學更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