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首站抵達瑞金,這座被譽為“共和國搖籃”的紅色故都。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隊員們通過體感交互技術“觸摸”《紅色中華》報印刷場景,沉浸式體驗蘇區軍民的生產生活。紅井景區內,隊員們俯身舀起清冽井水,重溫“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初心故事,深刻理解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在二蘇大會議舊址,隊員們坐在當年代表們的木椅上,聆聽講解員講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制度探索,感悟“一切權力歸工農”的民主實踐。
在贛州,實踐隊走進革命烈士紀念館,面對10.8萬余名贛南籍烈士英名墻莊嚴默哀。通過館內“馬前托孤”浮雕、“八子參軍”場景復原,隊員們被蘇區人民“滿門忠烈為革命”的犧牲精神深深震撼。葉劍英元帥參與創辦的紅軍學校舊址,見證了革命時期軍事教育的艱辛起步,隊員們在舊址內的紅軍課堂上,模擬當年學員用竹筆抄寫《中國土地法大綱》,體會革命先輩“以筆為槍”的堅定信仰。
科技賦能文旅:用青年智慧激活紅色資源
實踐隊結合專業優勢,為紅色文旅發展提供數智化解決方案。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隊員們提出“文物數字孿生計劃”,建議對國家一級文物“一蘇大座鐘”進行3D建模,通過AR技術還原1931年謝氏宗祠內的會議場景。針對紅井景區游客體驗單一問題,隊員們設計“紅井數字故事庫”,游客掃描井畔二維碼即可收聽《十七棵松》《八子參軍》等本地紅色故事,并生成專屬電子紀念冊。
在贛州革命烈士紀念館,隊員們建議開發“沉浸式英烈課堂”,利用VR技術重現陳贊賢、劉伯堅等烈士的英勇事跡,并設計互動問答環節,讓青少年在游戲化體驗中學習黨史。針對瑞金紅色景區分散的痛點,實踐隊規劃“紅鏈數字地圖”,整合葉坪、沙洲壩等127處革命舊址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和科技化體驗項目,實現“一部手機游紅都”。
青春力量發聲:讓紅色精神煥發時代光芒
實踐隊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讓紅色文化“破圈”傳播。在葉坪革命舊址群,隊員們以《追風者》影視劇情為靈感,拍攝“紅色金融特工”沉浸式短劇,單條視頻在抖音平臺播放量突破50萬次。在中央紅軍長征決策和出發重點展示園,隊員們用無人機航拍“長征路線”光影秀,結合5G實時傳輸技術,同步向全國10余所高校進行線上直播,吸引超10萬人次觀看。
實踐期間,隊員們還與當地村民、文旅從業者深入交流。在云石山鄉豐垅村,隊員們采訪革命舊址代管員梁小紅,記錄下“村民守護文物30年”的感人故事,并撰寫《革命文物守護人制度優化報告》,建議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管護資金透明化。在象湖里文化創意街區,隊員們與非遺傳承人合作開發“蘇區故事”主題文創產品,如“紅井”造型U盤、“十七棵松”數字版畫,助力紅色文化IP商業化轉化。
實踐成果轉化:書寫老區振興青春答卷
實踐結束后,實踐隊向瑞金市文旅局提交《瑞金紅色文旅數智化發展建議書》,提出“科技+教育+商業”三位一體的創新模式,建議將紅井街打造成全省首個“元宇宙紅色市集”,通過虛擬商鋪、數字藏品等形式吸引年輕消費群體。部分建議已被納入瑞金市“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如紅井景區AR導覽系統和二蘇大舊址VR體驗館的建設已啟動招標程序。
“瑞金的每一塊青磚都鐫刻著革命歷史,我們青年一代有責任讓這些歷史‘活’起來、‘火’起來。”實踐隊隊長雷同學表示,“通過這次實踐,我們不僅讀懂了‘蘇區干部好作風’的深刻內涵,更找到了用專業知識服務老區發展的切入點。”
此次實踐是南昌大學“紅色走讀”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青年學子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實踐。未來,智行贛南社會實踐隊將持續關注紅色文旅發展,用青春智慧為革命老區振興注入新動能。(通訊員: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