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xiāng)日志|石塘村的電商突圍:有沃土,待春風
來源:合肥工業(yè)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赴六安市石塘村暑期社會實踐隊
三下鄉(xiāng)日志 | 石塘村電商觀察:從直播間到品牌路,還差幾步?
今天,我們走進安徽古尖香生態(tài)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與吳啟明先生的對話,讓石塘村電商發(fā)展的圖景更清晰了幾分——在直播流量緊縮的當下,這里的電商探索正面臨著內容、產業(yè)鏈與品牌的多重考驗。
直播的困境:內容單一 流量難破
“現(xiàn)在直播帶貨不好做啊,流量越來越小了。”吳先生的話,點出了石塘村商業(yè)電商的首要難題。
作為村里茶廠電商實踐的代表,他們的直播形式至今仍比較簡單:把茶葉擺出來,單純介紹產品特點。這種“直白”的模式,在內容為王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顯然難以留住觀眾。
更現(xiàn)實的是,除了茶葉,茶廠也嘗試售賣桃子等農產品,但因缺乏加工廠,這些新鮮果蔬無法轉化為可長期保存的食品,銷售范圍只能局限在周邊城鄉(xiāng),大大壓縮了電商的受眾面。“利潤太低了,撐不起大的宣傳。”吳先生坦言,這也是他們始終依賴本土網(wǎng)紅扶植的原因——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推廣,只能寄望于“熟人效應”打開局面。
破局的鑰匙:品牌與人才
盡管難題不少,吳先生的實踐卻藏著破局的思路。“你看我們培育的‘綠觀音’,比尋常的茶葉更香更嫩,可以買到八百多一斤,最貴的時候能賣到兩千。”他指著茶樣說,品牌化正是提升利潤的關鍵。
石塘村不缺好產品,缺的是像“綠觀音”這樣能打響名號的品牌,更缺能把品牌做起來的人。吳先生說,無論是電商內容創(chuàng)新,還是產業(yè)鏈完善(比如建加工廠),最終都要落到“人”身上——需要愿意回到家鄉(xiāng)、扎根石塘村的人才,用新思維盤活本土資源。
桃園里的潛力,等一雙懂它的手
采訪結束后,我們跟著吳先生去了旁邊的四季桃園。雖不是產桃季,枝椏間仍能想象出盛夏碩果累累的樣子。站在桃園里看著這些桃樹,忽然明白:石塘村的電商之路,從來不是直播間里的“流量魔法”,而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實在事——既要像“綠觀音”那樣,把好產品熬成響當當?shù)钠放疲灰惨腥嗽敢饣貋恚阽R頭前講好石塘村的故事。這條路或許慢,但每一步踩在泥土里的探索,都在為明天攢著勁兒!
三下鄉(xiāng)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