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下的千年文脈——宗氏剪紙傳承人韓學敏的堅守
導語
2025年7月16日,實踐團隊來到濉溪縣石板街,探訪宗氏剪紙第四代傳承人韓學敏。隊員們親身體驗剪紙技藝,與傳承人深入對話,了解這門千年手藝的傳承現狀與創新探索。

圖1宗氏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韓學敏
一、家族傳承:剪紙藝術的文化根脈
韓學敏自幼受家庭熏陶,1981年正式跟隨母親韓宗氏學習剪紙。"母親常說'剪紙不是瞎剪,每一刀都有講究'。她剪的'抓髻娃娃',手里要么拿蓮花,要么抱鯉魚,寓意著招財、去病、多子多福。"這些圖案承載著淮北人的情感與信仰。

圖2非遺剪紙成品展示
19世紀末,韓家祖輩"宗楊氏"在淮北開設"宗家剪紙鋪",使這門手藝成為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如今,韓學敏已成為宗氏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二、守正創新:剪紙藝術的現代轉化
韓學敏堅持"守根與創新":一方面保留傳統圖案寓意,如"火紋象征涅槃重生";另一方面融入現代元素,創作哪吒鬧海、京劇臉譜等新作品。"機器剪不出'手作的溫度',但我們要讓剪紙有用。"

圖3非遺剪紙成品展示
他與地方教育局合作,培訓教師將剪紙帶入課堂;開發裝飾畫、文創產品,讓剪紙走進日常生活。近年來,宗氏剪紙建立傳承基地,開設少兒班,已有數百名孩子學習這門技藝。

圖4韓學敏為團隊成員介紹剪紙
三、隊員體驗: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
實踐隊員在體驗中發現,淮北剪紙兼具北方粗獷與南方細膩:男娃剪紙多配小肚兜,女娃則梳雙丫髻,青蛙、石榴圖案象征多子多福。"抓髻娃娃"肚子圓滾滾的造型,老輩人視為"早生貴子"的兆頭。

圖5“抓髻娃娃”剪紙成品展示
韓學敏現場展示了"折剪法":將紙對折7次,誤差不超過1毫米,一剪刀剪出"福祿壽"三個字。隊員們嘗試剪制簡單的窗花,深刻體會到"每一刀都有講究"的真諦。
結語

圖6宗氏剪紙國家級傳承人韓學敏和實踐團
通過與韓學敏的對話,隊員們認識到非遺傳承不僅是技藝傳遞,更是文化根脈的守護。宗氏剪紙在堅守傳統中創新,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了生動范例。
。▓D片:實踐團隊 拍攝文字:徐士杰 晏佳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