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陜西理工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前往漢中市漢臺區武鄉鎮,開展“AI慧教,數智領航”主題支教活動,實踐團成員將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鄉村孩子打開一扇了解人工智能的窗口。
活動前期家庭走訪中,實踐團成員感受到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許多留守兒童接觸智能設備機會有限,有的甚至從未操作過智能手機。當地學校老師也因資源和信息匱乏,對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了解有限,難以將其引入課堂。這道技術鴻溝,讓鄉村孩子與數字時代存在明顯距離。
為幫助孩子們理解并親近人工智能,實踐團精心設計課程,利用生動的PPT講述計算機“成長史”后,現場演示“即夢AI動畫制造機”:輸入“20秒廚房鬧劇,烏薩奇偷蛋糕被小八發現...”,AI幾分鐘內生成分鏡頭腳本;“剪映視頻拼接小助手”將4個5秒片段拼成完整動畫。文字變畫面的魔法,點燃孩子們眼中光芒。
演示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作熱情。實踐團順勢提問:“如果未來你可以擁有一個專屬的機器人伙伴,你希望它是什么樣子?能為你做什么?”孩子們立刻拿起畫筆投入創作。很快,一幅幅充滿童真與創意的“未來機器人伙伴”躍然紙上。其中,銀白色流線型設計的機器人畫作引人注目,其肩部清晰繪制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展現出孩子們樸素的科技夢想與家國情懷;另一幅畫中,機器人靈活使用機械臂修剪草地,創作的孩子希望它能幫家人分擔家務,讓家人不那么辛苦;還有一幅作品構思巧妙,畫中的機器人像“百寶箱”,被賦予輔導作業、做飯、修理物品甚至變玩具等多種功能,孩子們稱它為“無所不能的好朋友”,表達了對解決生活難題和獲得陪伴的期待。
為讓孩子們的紙上夢想更生動,實踐團決定用AI技術讓畫作“動”起來。實踐團成員先拍下畫作,再用AI動畫生成工具,輸入孩子們對機器人功能和動作的具體描述,生成的結果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屏幕上原本靜態的飛天機器人開始一躍而起,飛向宇宙,還有的機器人拿起掃帚清掃路面的垃圾,孩子們看到自己設計的機器人從紙上“活”過來,在屏幕上做出設定動作,爆發出巨大歡呼聲和熱烈掌聲。
在這堂AI啟蒙課上,科技與童真碰撞出火花。孩子們展示的不僅是機器人伙伴,更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實踐團深信,帶著“溫度”的AI走進鄉村課堂,能化作助力夢想騰飛的翅膀。其中一名小朋友興奮地與通過AI“動起來”的飛天機器人畫作合影。屏幕上,機器人飛向了浩瀚的宇宙,并向孩子們揮手。
科技的種子悄然播撒在孩子們心田。通過親手繪畫和見證AI賦予畫作生命的過程,孩子們不僅體驗了人工智能的魅力,更直觀感受到科技如何將想象轉化為“現實”。他們驕傲展示的,不僅是紙上的機器人藍圖或屏幕上的動畫,更是對未來科技生活的無限憧憬和自身創造力的信心。
活動尾聲,實踐團成員與手持自己“未來機器人伙伴”畫作的孩子們合影留念。
這個活動,將有“溫度”的人工智能技術帶入鄉村課堂,激發鄉村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當AI技術以孩子們能理解、參與并創造的方式呈現時,便成為助力夢想起飛的翅膀。孩子們高舉的畫作、屏幕上躍動的機器人伙伴、合影中燦爛的笑容,共同構成“AI賦能”鄉村教育最動人的圖景——技術的星光點亮了童真的夢想,未來正掌握在每一個充滿可能的孩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