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傳文明星火,悟千年底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控學院文化傳承團赴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省博物館
三下鄉|傳文明星火,悟千年底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控學院文化傳承團赴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省博物館
為深入調研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7月20日至8月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控學院赴河北省石家莊市中華文化傳承團在河北省博物館開展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參觀展覽、體驗科技為文物賦能來深挖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蘊。
團隊首先參觀了《河北古代文明展》這一基本陳列。展廳以時間為軸線,系統展示了從舊石器時代直至清代的河北歷史發展軌跡。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明快的色彩和生動的紋飾讓團隊第一次直觀感受到遠古先民的審美情趣。
在《燕趙遺珍》專題展廳,團隊重點考察了中山國出土文物。特別是那些形制獨特的青銅器,其獨特的造型和紋飾反映了中山國這個"千乘之國"的獨特文化面貌。數字復原技術重現的中山王陵布局,讓團隊對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北朝壁畫》展廳展示的北齊時期墓葬壁畫令團隊嘆為觀止。通過數字掃描技術,這些壁畫的每個細節都被完整記錄下來。展廳還運用光影技術,還原了壁畫最初的絢麗色彩,讓團隊得以欣賞到1600年前的藝術輝煌。
河北省博物館"戰國雄風"展廳內,巍然矗立著鎮館之寶——中山王鼎。這件出土于平山縣三汲村中山王墓的青銅重器,通高51.5厘米,口徑42厘米,重達60公斤,器體渾厚莊重,堪稱戰國青銅器的典范之作。鼎身腹部布滿精美的夔龍紋與蟠螭紋,主紋飾帶上的浮雕龍首怒目圓睜,龍身蜿蜒盤繞,展現出中山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水平。尤為珍貴的是鼎腹內壁鑄有的469字長篇銘文,是迄今所見戰國青銅器中最長的銘文,字跡清晰如新,筆鋒剛健有力。這些錯金文字詳細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赒率軍伐燕的史實,以及鑄造此鼎以祭祀先王的緣由,為研究中山國歷史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在陶瓷展區,團隊看到不同朝代的瓷器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宋瓷的簡約典雅,元青花的富麗堂皇,明清瓷器的精細繁復,無不體現著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脈絡。隊員們通過顯微鏡觀察瓷器釉面的微觀結構,在鏡頭下,宋瓷的釉面細密如蛛網的紋路間還點綴著針尖大小的氣泡,而元青花的釉面上景象則截然不同。原本平滑的釉層在微觀視角下呈現出細膩的波浪狀起伏,青花鈷料在釉下暈染的痕跡清晰可見,藍色斑點邊緣纏繞著極細的“鐵線”——這是鈷料中微量元素在高溫下自然形成的結晶,隊員們一邊挪動鏡頭一邊記錄,對古人精湛的制瓷工藝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制陶”這一從自然天成到巧奪天工的演進歷程,亦是先輩們對“工匠精神”長久以來執著的具象化體現。
通過本次在河北省博物館開展的暑期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對文物背后的精神內核與文化底蘊有了更為系統且深刻的認知。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每一件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冰冷器物,而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風貌、思想觀念與精神追求的具象化體現。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文物的研究與解讀,團隊成員進一步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連續性,團隊成員也深刻認識到面對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的文物,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義不容辭的使命。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