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控學院“智美鄉韻”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平潭東庠鄉探尋鄉村振興“教育密碼
三下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控學院“智美鄉韻”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平潭東庠鄉探尋鄉村振興“教育密碼“
盛夏七月,驕陽似火,卻擋不住青年學子服務鄉村的熱忱。具體時間,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控學院“智美鄉韻”暑期社會實踐團一行5人,奔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綜合實驗區東庠鄉,開展為期10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AI智美繪鄉韻,青春美育筑夢行”為主題,通過支教助學、AI及美育普及率調研、鄉村教師采訪三大板塊,深入鄉村一線,用知識與行動助力鄉村教育發展,探尋鄉村振興的“教育密碼”。
支教助學:播撒希望種子,點亮孩童夢想
東庠島位于平潭島東北部,是一座風景秀麗的海島,下轄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多為老人與兒童,青壯年多外出務工,鄉村教育資源相對薄弱。智美鄉韻志愿隊乘輪渡抵達海島后,首先在東庠學校開啟了支教活動,為當地30余名7-14歲的孩子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課程。
考慮到鄉村孩子的知識結構與興趣特點,團隊精心設計了課程體系,本次活動的課程主要分為5節AI與計算機知識普及課,5節美育主題手工創意制作課以及兩節AI+美育融合課程,由于鄉村教育相對閉塞,志愿者們的第一節課以介紹何為AI為主,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發言十分積極,志愿者們以AI的起源引入,講述了人工智能從無到有的發展史,生動有趣的故事使志愿者和孩子們之間很快便“破冰”成功。
技術普及課不只有理論的普及,更有自主創作的樂趣,志愿者們開展了兩節小游戲編程實操課,志愿者同學們先為孩子們介紹代碼是如何運轉的,接著現場編寫小游戲“坦克大戰”的代碼并讓孩子們動手實操,在編寫完畢后用AI軟件“豆包”重新編寫一個新的小游戲代碼,讓孩子們了解人工手寫代碼與AI生成代碼之間的差異,最后開展計分賽,讓孩子們親自體驗現場編寫的小游戲,志愿者們也紛紛參與,讓孩子們在體驗游戲的同時激發起對編程的興趣。
科普課程結束后,來到了孩子們最期待的環節——手工創意課程。手工課上,志愿者教孩子們用橡皮泥制作海洋生物小模型,將海島特色融入創作,充分發揮想象力;教孩子們用卡紙剪出“陽光的形狀”并用彩色筆為其上色,讓陽光的影子變得五顏六色;最后一節自由作畫課,孩子們自由發揮想象力,繪出自己心中最美的風景。在融合課程上,志愿者為同學們講解了AI智能修圖與傳統人工修圖的差異,并在現場為想體驗的孩子們拍照,用PS和醒圖分別對同一張照片進行人工美化和智能美化,讓孩子們看到在AI技術的力量下,自己還能變得這么“美”。
支教期間,團隊還為孩子們捐贈水彩筆、油畫棒、馬克筆、橡皮泥等文具,收到禮物的孩子們臉上充滿了喜悅,在志愿者們離開時,許多孩子自發去碼頭送行,看著那一雙雙充滿著不舍的眼睛,更讓志愿者們意識到這次的支教對于孩子們的重大意義。
AI及美育普及率調研:摸清鄉村現狀,探尋發展路徑
在支教的同時,志愿隊的另一組隊員圍繞“鄉村AI及美育普及率”在東庠島上展開了系統性調研。隨著科技進步與教育改革推進,AI技術與美育教育在鄉村的落地情況,成為衡量鄉村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團隊希望通過調研,為鄉村教育資源優化提供數據支持。
調研采用“問卷+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覆蓋東庠鄉6個村莊,累計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6份。在AI技術普及方面,調研發現,當地村民大部分對AI技術完全不了解,僅8%的受訪者了解AI是什么并且使用過相關軟件,其中了解AI的應用領域并且有了解AI未來發展趨勢的更是少之又少;鄉村學校雖配備了計算機教室,但AI相關課程幾乎空白,教師普遍缺乏AI教學能力。
“孩子們對AI的好奇心很強,比如看到我們用平板電腦備課,他們會圍過來問‘這是什么’,但我們很難給他們系統的講解。”東庠學校的陳老師說,“不是不想教,是我們自己也不太懂,更別說設計相關課程了。”
美育調研則呈現出“硬件不足,意識待提”的現狀。雖然島上的學校開設了美術、音樂課,但受限于師資力量,課程多以“畫畫、唱歌”為主,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對審美能力、創造力的培養,而且一周只開展一節美術課和音樂課,孩子們大多數時候由于興趣不足也不愿意認真聽課,鄉村家庭對美育缺乏了解,也不知道要怎樣培養起孩子們對音樂和美術的興趣,普遍認為美育不重要,不如學好語數英等主課內容以后考上城里的高中,對孩子的藝術興趣支持也不足。不過,調研也發現,海島豐富的自然與民俗資源為美育提供了天然素材——海邊的貝殼、沙灘以及風景等,都可以作為創作的靈感及思路,都具備轉化為美育課程的潛力。
志愿隊員們認為“調研不是目的,關鍵是要找到解決辦法。比如,我們可以結合東庠鄉的特色,設計‘海島美育課程’,用本地資源降低美育門檻;針對AI普及不足的問題,或許可以通過線上支教、教師培訓等方式,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目前,團隊已整理完成調研報告,計劃提交給當地教育部門,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鄉村教師采訪:傾聽堅守故事,傳承教育初心
“三下鄉”的第三項任務,是采訪東庠鄉的鄉村教師。他們是鄉村教育的“守門人”,用數十年的堅守,托起了海島孩子的求學夢。志愿隊通過深度訪談,記錄下這些教師的故事,也從中汲取著教育的力量。
今年58歲的林老師,是東庠學校教齡最長的教師,這次聽說志愿隊要來東庠學校支教,每天都要起個大早到學校為我們布置教室。從1990年來到這里,一干就是35年。“剛來的時候,學校還是土坯房,冬天漏風,夏天悶熱,連像樣的課桌都沒有。”林老師回憶道,“那時候交通不便,進島要坐半個小時的輪渡,遇到臺風天,半個月出不了島。很多老師來了又走,但我舍不得這些孩子。”35年來,他教過語文、數學、體育。如今,他帶過的學生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回到家鄉建設海島,這是他最驕傲的事。
49歲的陳老師,在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東庠鄉任教。“我就是在這里長大的,東庠學校也是我的母校,我知道鄉村孩子需要什么。”他說,“現在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有了新教學樓,通了網絡,但挑戰依然存在——如何留住年輕教師,如何讓課程跟上時代。”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張老師利用業余時間參加線上培訓,嘗試將多媒體技術融入課堂,還自學了心理學,時刻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采訪中,“堅守”與“困惑”是教師們提到最多的詞。他們熱愛教育,愿意為鄉村孩子付出,但也面臨著待遇偏低、發展空間有限、與城市教育差距拉大等現實問題。“我們不怕吃苦,就怕自己教不好,耽誤了孩子。”一位年輕教師的話,道出了許多鄉村教師的心聲。鄉村教師們的故事讓我們深受觸動,我們不僅要學習他們的奉獻精神,更要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為鄉村教師減負、賦能,讓他們不再孤單堅守。”
青春聚力,鄉韻綿長:實踐不止于夏日
10天的社會實踐轉瞬即逝,智美鄉韻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們帶著收獲與不舍離開東庠島。支教課堂上孩子們的笑臉、調研途中村民的淳樸、教師們的堅守,都成為他們心中難忘的記憶。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為東庠鄉帶來了實際幫助,更讓團隊成員深刻理解了“鄉村振興,教育先行”的意義。
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實踐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未來,他們將繼續與東庠學校保持聯系,通過線上支教、物資捐贈等方式延續幫扶,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
青春的腳步踏過海島的土地,留下的是知識的種子、希望的火種。智美鄉韻暑期社會實踐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年的責任與擔當,而這份“智美鄉韻”的故事,也將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不斷續寫新的篇章。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