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名為“蠶桑非遺育少年,經緯共繡黨旗紅”的沉浸式文化盛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金山實驗學校開展。由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團委、經濟管理學院團委聯合主辦,生物技術學院研究生第二黨支部與金山實驗學校黨支部協辦的“絲韻‘疆’來”蠶桑文化四日體驗營,為30余名青少年編織了一段融合古老智慧、紅色血脈與創造激情的獨特夏日記憶。
初識春蠶:生命啟蒙與皂韻馨香 首日午后,當好奇的目光與蠶寶寶黑亮的蟻蠶初次相遇,一場關于生命蛻變的課堂悄然開啟。“蠶寶寶吃什么?”“蠶繭是什么顏色的?”趣味問答點燃求知火花。桑葉作為蠶主要食物的奧秘被層層揭開,自然的精妙設計令少年們驚嘆不已。

知識沉淀為指尖的溫度。在油與堿皂化反應、薰衣草精油氤氳的香氣中,孩子們化身小小匠人。將細膩的蠶繭融入溫潤皂液,傾注于各式模具,再調制獨屬于自己的色彩——每一塊蠶絲手工皂的誕生,都是對蠶桑饋贈最質樸的禮贊。捧著自己的作品,孩子們分享著初識春蠶的驚喜與對自然造物的敬畏。
云端探桑:天地對話與扇舞丹心 第二日,視野從方寸蠶室拓展至浩瀚蒼穹。一段精心準備的“撐天”視頻,將孩子們引入“航空蠶—秋豐白玉”的奇妙世界。當現代科技與傳統蠶桑在太空相遇,古老非遺迸發出的時代強音深深震撼了年輕的心靈。

震撼之后是專注的匠心傳遞。煮繭盆熱氣蒸騰,尋找絲頭需要無比的耐心與敏銳。在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研究生第二黨支部成員吳伊湘的指導下,素凈的團扇骨架漸漸被晶瑩剔透的蠶絲溫柔纏繞。絲韻流轉間,小小蠶絲扇,承載著凌云壯志與赤誠童心,在夏日晚風中輕輕飄揚。
經緯智慧:藍曬物語與團結印記 第三日,古老的織造密碼被徐徐解讀。簡易織布機模型前,“經線”與“緯線”的交織被賦予了時代深意。“正如這一縱一橫緊密相依,方能成就堅韌的布匹,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匯聚團結,方能‘共繡’輝煌的旗幟。”老師的話語將絲織原理升華為集體力量的隱喻。宋錦、蜀錦、緙絲的華彩影像,更讓孩子們觸摸到蠶桑非遺的璀璨高度。

光影與化學的魔法在藍曬工藝中上演。涂布感光液的卡紙如同等待書寫的藍色詩篇。孩子們精心排列蠶繭、桑葉,輔以象征信仰的紅色剪紙元素。陽光成為最神奇的畫師,曝曬、流水沖洗后,普魯士藍的深邃背景上,蠶桑的印記與紅色的信仰交相輝映,凝結成獨一無二的光影藝術。孩子們展示藍圖,講述的不僅是構圖巧思,更是對“經緯交織,團結奮斗”的生動理解。

舌尖共繡:桑麻凝萃與赤幟同心 收官之日,蠶桑文化從指尖延伸到味蕾,生物技術學院聞燕副教授引領孩子們探索桑葉入饌的悠久歷史與現代養生價值。親手揉捏桑麻丸的過程,是知識在勞動中內化的甜蜜體驗。


活動的華彩樂章在“經緯共繡黨旗紅”中奏響。大幅國旗KT板前,少年們目光炯炯。分組協作中,白色蠶繭被精心覆蓋于旗面,再細心染就莊嚴的紅色。預留的五角星位置,則由金黃的蠶繭填充。每一顆繭的粘貼,每一次顏色的涂抹,都是稚嫩手掌對祖國最深情的“繡”制。當集體完成的黨旗作品最終呈現,無聲的震撼在每個人心中回蕩。

閉營儀式上,手工皂的瑩潤、蠶絲扇的輕靈、藍曬畫的深邃與那面凝聚心血的“經緯黨旗”同臺展示。在巨幅黨旗下合影的瞬間,四日的知識浸潤、匠心磨礪與情感升華,定格為這個夏天最熾熱的成長勛章。

本次“絲韻‘疆’來”體驗營,是一次非遺傳承與紅色基因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它以蠶桑為絲線,巧妙串聯起傳統技藝的沉浸體驗、現代科技的視野開拓、藝術創造的情感表達與集體協作的價值認同。青少年們在經緯交織中,不僅讀懂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奉獻,更領悟了萬眾一心、團結奮進的時代精神。一粒粒文化的種子已悄然播撒,在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織就的不僅是蠶桑技藝的未來,更是在新時代陽光下,永遠鮮紅、永不褪色的信仰之錦。這場融合深度與溫度的傳承盛宴證明,當非遺遇見少年,當經緯繡入赤心,文化的力量便能跨越時空,生生不息,照亮未來之路。
文字、圖片來源:吳伊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