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的云夢,暑氣裹挾著草木香漫過田埂。7月25日,華中科技大學“云夢光影”實踐隊赴湖北省云夢縣,在三湖村的展臺前、滕德清先生的竹桿間、黃香文化園的碑刻里,了解云夢皮影戲傳承的光彩。
云夢皮影戲,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其傳承主要依靠師徒相授等方式。近年來,云夢皮影戲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傳承后繼乏人,年輕人多因皮影戲學習周期長,收入不穩定而不愿入行;現代娛樂方式眾多(如電視、網絡),導致觀眾大量流失,演出場次銳減等,這些困境亟需解決。
“云夢光影”實踐隊社會實踐歷經四天,從初識時的驚艷到最后的敬畏,隊員們試圖解開謎題:云夢皮影戲如何跨越百依然能保持鮮活。
圖為滕德清先生與實踐隊隊員 初見:在展臺前觸摸文化肌理七月二十五日晚,“云夢光影”實踐隊來到位于三湖村的非遺集合展。不同的展臺前陳列著云夢皮影、剪紙、香料與刺繡等非遺文創產品。實踐隊成員們在采訪學習過程中有幸結識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夢皮影戲的省級傳承人——滕德清先生。“這個時代,皮影是兩個人的藝術。” 滕德清老師說,“兩個人可以完成一整臺大戲。”作為 “百戲之祖” 的云夢皮影戲,起源于清中期。乾隆年間需三四人協作,如今兩人包辦唱、做、念、打。
除了表演形式上的創新,云夢皮影戲還有內容的改良。“廉政皮影是現在最新的一種皮影表現形式,經常在高校為老師和同學們進行表演”,滕德清先生說。由此可見,“廉政皮影”是傳統非遺文化與當下時代需求碰撞出的火花。
圖為非遺展上的滕德清先生 許可欣攝 深談:竹桿間的六十年堅守次日午后,實踐隊成員前往省級傳承人滕德清先生家中深入訪談,進一步了解滕先生與云夢皮影戲的故事。“我從初中時跟著縣里的皮影隊學制皮影,演皮影,到現在已經六十多年了。”狹窄的房間里,無數皮影箱摞成小山;純白的墻壁上,各式皮影靜懸。
從滕先生的講述中,隊員們得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楊家將》、《精忠報國》都是云夢當地人最喜歡看的劇目,不僅因為情節精彩,更因其象征著民族氣節與愛國情懷,那份對英雄的敬、對正義的盼,可以跨越百年的歷史長河,與時代共振,與人們共鳴。
除了守正的堅實,還有創新的靈活。滕德清先生談及改編傳統劇目,他笑言:“以前演《武松打虎》,老虎非打死不可;現在得改,華南虎是保護動物,得讓武松感化它才行(笑)。” 這看似輕松的調整,實則是對傳統藝術生命力的深刻理解——傳統不是僵化的標本,而是能隨時代生長的有機體。
他的故事里,藏著非遺傳承最樸素的密碼:堅守不是重復,而是在每一代的實踐中,為古老技藝找到新的呼吸節奏。
圖為實踐隊專訪滕德清先生 劉彥希攝
圖為滕德清先生為實踐隊演示新編皮影戲 劉彥希攝 溯源:孝文化里的非遺靈魂從孝道故事到皮影敘事,文化園的長廊里,“扇枕溫衾”的典故與皮影戲《黃香孝親》的劇本遙相呼應。隊員們終于讀懂:云夢皮影戲里那些動人的唱段,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當地文化精神的載體。孝文化的“敬”與“誠”,早已融入影人的舉手投足,成為非遺厚重的底色。講解員指著一組新制的皮影說:“現在也編了《孝子扶貧》的新戲。”這讓隊員們看見了非遺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始終扎根土地,把時代故事唱進老腔里。
圖為實踐隊隊員參觀孝文化展 劉彥希攝 四天的行程終有終點“云夢光影”實踐隊的故事暫告一段落,但對非遺未來的思考才剛剛開始。云夢皮影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宣傳、非遺轉化等方面仍存在欠缺。盡管其在云夢本地有大批的受眾,但傳播范圍窄,不足以支撐非遺文化的穩定傳承。針對這些困境,滕先生推出“新編皮影”——廉政皮影戲,支撐非遺在高校宣傳,為新一代的青年人了解這項古老非遺提供渠道。
滕德清先生認為云夢皮影戲也應保留傳統內核: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這些是無論時代變遷與否都不會變的文化符號。
針對云夢皮影戲文創產品轉化率較低這一現象,“云夢光影”實踐隊將結合皮影元素制作周邊產品,提取紋樣與色彩,嫁接時代審美與青年喜好,讓非遺從古老技藝變為青年圈層的 “文化潮品”,提升文創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