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赴六安市金寨縣開順村開展三下鄉:網格織暖村 青春護老幼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7月7日至7月11日,安徽農業大學暑期志愿服務團隊一行六名學生,奔赴六安市金寨縣開順村,開展了為期5天的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網格織暖村 青春護老幼”為主題,聚焦留守兒童關愛、紅色文化傳承與保護、預防電信詐騙與防溺水等,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服務。
實踐團抵達后,第一時間深入村委社區,通過深度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廣泛聽取村干部、村民代表的心聲,詳細了解金寨縣開順村的發展趨勢、農戶狀況、經濟規模等,通過這些了解到的信息我們與當地村委共同策劃了未來幾天的安排。
一、傳承紅色文化,發揚紅色精神
圖片為追尋紅色光影:安農大學子參觀大別山紅色電影展覽館
了解到金寨縣當地的紅色背景與紅色知識,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前往當地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紅色革命精神的學習。在參觀大別山紅色電影展覽館期間,社會實踐團的成員詳細了解到了紅色電影的發展過程、電影放映和電影設備器材、電影道具等展出內容。用藝術的形式記錄了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歷程,使其可以以易理解,保存時間長的方式向后代傳輸中國革命歷史與革命精神。其中館內的毛老師介紹到:“在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年代,故事片電影在宣傳革命,教育人民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防詐護養老錢,防溺守子孫安

圖片為“三下鄉”在行動:志愿者與社區工作者共筑防溺水安全網
開順村毗鄰史河,正值夏季汛期,史河水位高,有溺水風險。在村委會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與社區網格員共同前往堤壩旁進行巡檢工作排查溺水風險。同時巡查堤壩旁的救生設備是否有缺失。團隊成員幫助網格員進行救生用具的補缺,認真檢查、固定救生用具,確保一繩一桿一圈三樣救生設備齊全,讓其成為水域旁安全守護符。在巡檢結束后,社會實踐團成員拿著防電詐與防溺水的宣傳單穿梭在街巷間,及時開展“反詐與防溺水”宣傳活動,深入到居民家中耐心講解詐騙套路,溺水危害,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確保鄉村安全。
三、五保戶炕頭問冷暖,留守兒童手心傳希望
圖片為青春暖夕陽:安農學生志愿者探訪鄉村五保老人
在第一天在與村委的交流過程中,社會實踐團員了解到了村內有著些許五保戶和留守兒童。于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實踐團成員在村干部的帶領下來到獨居老人張大爺的家中。看到老人簡陋的生活環境,同學們立即行動起來幫助老人打掃屋內衛生,收拾桌子等。打掃完后坐在門口與老人家暢談趣事,歡聲笑語回蕩在屋內中。并且實踐團成員帶來西瓜和一些實用物品,緩解老人現實與心中的酷暑。午后蟬鳴,社會實踐團成員帶著西瓜、牛奶和棒冰來到留守兒童的家中。給留守兒童帶來了幸福感與滿足感。并且隊員們還用生動的語言和動作教與孩子們防溺水知識和應急技能。
四、硝煙里保家國,炊煙中講傳承
圖片為薪火相傳:安農大學子走進“兩彈一星”老兵,傳承紅色基因
實踐團成員對退役老兵進行采訪,傾聽烽火歲月里的家國情懷。老人介紹到,我的名字是洪光中,1964年想法單純天真,就是想參軍報國。入伍我國中央直接領導的參謀軍,參與兩彈一星的爆炸工作。于1969年退伍,迄今為止還保持著軍人作風。當實踐團成員采訪到“退役后是否有接受過任何優待”。紅爺爺介紹到“我從來沒有因為我是軍人而向國家索取任何優待,習總書記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干,所以我退役后來村子里學習修鞋、補鞋,自我謀生。取的名字叫便民服務,就是為了能夠服務人民”。當談到大學生參軍入伍時,紅爺爺講道:我對新的一代充滿希望和期望,我一直覺得新的一代比我們這一代聰明能干。最后,實踐隊員與爺爺合影留念。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服務鄉村的旅程,更是一堂生動的國情社情課和思政實踐課。這次下鄉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也看到了鄉村發展的巨大潛力和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堅定了我學好本領、服務基層的信念。同學們在實踐中展現了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將專業知識運用到服務鄉村的生動實踐中,實現了個人成長與服務社會的雙贏。
此次安徽農業大學赴六安市金寨縣開順村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受到了當地政府和村民的熱烈歡迎與高度評價。同學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書寫了絢麗的青春篇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了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