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們從生活現象中發現科學原理,激發對化學的興趣,“小小科學家”科普社會實踐團帶領當地小朋友們探索纖維的奧秘,通過互動游戲、實驗演示和動手實踐等豐富形式進行一場主題為“纖維的奇妙變身”的科普課。

活動伊始,“數字炸彈”小游戲迅速點燃現場氣氛。小朋友們在歡聲笑語中拉近了與彼此的距離。課程導入環節,志愿者以生活中的常見疑問引發思考:“為什么有的衣服摸起來軟,有的硬?為什么雨衣不沾水,校服卻會濕?”這些藏在衣物里的秘密,瞬間勾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大家紛紛列舉出棉布、化纖等常見衣料,為后續學習埋下伏筆。
“燃燒聞氣味”實驗環節,志愿者準備了棉球、頭發、衛生紙等材料,并用坩堝鉗夾持布條點燃,通過觀察火焰、氣味和殘留物的變化來判斷布條的材質。通過直觀對比,孩子們初步感知到不同材料燃燒現象的差異。志愿者簡單易懂的講解,讓孩子們明白“成分不同,現象各異”的科學邏輯

染色實驗環節,孩子們了解到鹽作為固色劑的妙用,過程中看著布料在染液中慢慢變色,孩子們滿心期待,感受纖維吸色的奇妙,人工造紙環節,孩子們將衛生紙泡軟揉成紙漿,倒在濾網上鋪平、壓干,散開的纖維便重新粘合成一張新紙。孩子們看著自己親手造出的紙,臉上滿是成就感。

此次科普課以纖維為切入點,將抽象的化學知識融入游戲與實驗,不僅解答了孩子們關于衣物材料的疑惑,更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孩子們在玩中學、做中悟,真切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為探索更多科學奧秘埋下了好奇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