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實踐團首站聚焦大包干紀念館與沈浩事跡陳列館的數字化建設。隊員們細致觀察館內電子講解器的覆蓋情況、AR互動設備的應用場景,并體驗了通過手機掃描展品獲取云端歷史資料的功能。在“紅手印”雕塑前,團隊成員通過AR技術“沉浸式”還原了1978年契約簽訂的驚心動魄一幕。隨后,隊員們采訪了當地多位老人,用方言對話聆聽原汁原味的改革故事。“當年按手印時最怕什么?”“為什么敢冒這個險?”——老人們的深情講述,讓數字化展陳背后的歷史溫度愈發真切。

7月8日,團隊深入“當年人家”民俗院落,尋找小崗村的生活印記與非遺傳承。在斑駁的土墻和農具陳列中,隊員們與非遺鳳陽花鼓傳承人面對面交流,學習花鼓節奏,記錄表演技藝,并拍攝影像資料用于后期文化傳播。午后,團隊攜帶精心設計的“改革記憶”結構化訪談問卷,走訪村民家庭。10個關鍵問題直擊歷史細節與當代發展,如“契約簽訂后的第一年收成如何?”“如今紅色文化如何影響下一代?”等,為研究積累了寶貴的一手數據。
7月9日,實踐團奔赴小崗村北大荒現代葡萄種植基地。隊員們觀察智慧農業系統的應用情況,結合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背景,對灌溉傳感器數據采集、病蟲害識別模型優化提出建議。更值得一提的是,團隊搭建臨時直播間,以“非遺花鼓表演+葡萄采摘體驗”為特色,通過抖音平臺助力小崗村農產品推廣。隊員李同學表示:“我們利用算法推薦機制設計直播話題,兩小時觀看量破萬,真正實現了科技與農業的跨界融合。”
這場實踐不僅是一次對改革精神的深度追尋,更是青年一代以專業能力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古老的小崗村,正與青春的科技脈搏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