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子赴阜陽市界首市開展青春賦能,非遺傳承
2025年8月9日至18日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魚拓新生,非遺煥彩"暑期三下鄉實踐團深入安徽省界首市,開展為期9天的非遺魚拓文化調研與創新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問卷調研精準把握公眾認知痛點,創新設計IP形象與系列文創產品,為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注入青春活力,探索出一條"調研—設計—轉化"的非遺活態傳承新路徑。
問卷調研:摸清魚拓傳承的"時代脈搏"
魚拓藝術起源于宋代,看到孩子們用吹塑板設計魚形圖案,將魚的形態拓印于紙帛之上,兼具寫實美感與吉祥寓意,201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踐團抵達后,首先聚焦"魚拓文化認知度"開展系統性調研,面向當地村民、中小學師生、游客三類群體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0余份,結合對非遺傳承人胡繼江老師的深度訪談,梳理出傳承困境的三大癥結。
調研數據顯示,93.71%的受訪者愿意參與相關展覽或制作活動,僅11.01%的受訪者非常了解并深入參與;53.77%的受訪者有點興趣并也愿意參與。"年輕人覺得老手藝過時,老藝人愁沒新渠道推廣,這是我們調研中最深刻的感受。"團隊負責人李同學說。基于此,實踐團確立"以創新設計打破認知壁壘"的行動方向。
圖為“魚拓新生,非遺煥彩”實踐團隊為非遺繼承人胡繼江老師。薄希諾 供圖
形象破圈:IP"拓拓"讓魚拓走進生活
如何讓魚拓從傳統卷軸走向大眾視野?團隊從調研結果中提煉出"靈動""吉祥""非遺"三大核心關鍵詞,歷時7天完成IP形象"魚小拓"的設計。IP形象以傳統漢服為服飾基底,藍發、綠飾盡顯靈動,與魚拓追求的自然意趣呼應。魚拓的紋理可化作服飾上的云紋、裙擺的暗紋等,留存魚的形態與神韻,融入IP的國風設計,即傳承魚拓藝術記錄自然,留存美好的文化內涵,又以萌趣IP為載體,讓古老拓與國風時尚碰撞,喚起大眾對傳統技藝與國風美學的關注,實現傳統與現代,技藝與形象的交融共生。
圖為“魚拓新生,非遺煥彩”實踐團隊所設計的IP人物。鄭佳馨 供圖
文創轉化:讓非遺技藝"可帶走、可傳播"
基于IP形象的成功試水,團隊進一步開發"魚拓+"系列文創產品。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實用性需求",設計出拓印紋樣的抱枕、吉祥寓意手機殼、馬克杯、摸魚鼠標墊、祈福香包、杯套、徽章等在內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將IP形象與魚拓的制作技藝巧妙結合,每款都具備了美觀性、實用性和一定的收藏性。成功吸引了當地的居民和外地游客。也因此讓他們了解到市這項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路徑。
實踐團還聯合當地中學開設"魚拓美育工作坊",團隊成員手把手教學生調制顏料、拓印魚形,近100名學生完成了自己的首幅魚拓作品。同時,團隊創新性地將魚拓技藝與青少年美育相結合,在當地社區開展“非遺書畫進社區”活動,讓更多孩子接觸并喜愛魚拓這項傳統技藝。"看到孩子們用馬克筆給傳統魚拓填色,我突然明白傳承不是復制,而是讓文化像魚一樣游進新時代。"非遺傳承人胡老師的感慨,道出了此次實踐的深層意義。
截至實踐結束,"魚小拓"IP的形象,帶動當地魚拓體驗項目預約同步增長。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魚拓新生,非遺煥彩”團隊用青春智慧證明:當傳統技藝遇上精準調研與創新設計,非遺傳承便能跨越時空阻隔,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蓬勃生機。(通訊員 鄭佳馨)
圖為“魚拓新生,非遺煥彩”實踐團隊與非遺傳承人的合影留念。薄希諾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