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安徽農業大學赴宣城涇縣榔橋鎮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一行11人,在團隊負責人的帶領下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涇縣,開展以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和皖南事變陳列館為目的地的參觀學習。團隊以“感悟紅色文化,學習革命精神”為主題,旨在通過實際的走訪,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
圖為皖南事變陵園祭堂。卓越 供圖
走近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團隊成員們滿懷著對烈士先輩的崇敬之情,首先來到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在一步步走進陵園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見到了刻有周恩來、葉劍英等領導人題詞的碑廊和無名英雄烈士墓。來到祭堂,深色墻體上鐫刻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大字,莊嚴肅穆。英雄烈士堅貞不屈的斗爭歷程仿佛就在眼前,直擊隊員們的內心,歷史的厚重與悲壯在這一刻仿佛凝成實體,觸手可及。帶著這份來自心靈深處的震撼,團隊成員們一起進入了皖南事變陳列館。
圖為皖南事變陳列館內歷史資料。宋宏耀 供圖
在皖南事變陳列館里,那些被妥善安置的珍貴文物,向團隊的成員們無聲展現著那段血火交織的革命歲月。展柜中,除了新四軍使用的武器裝備和生活用品(如生銹的刺刀、破舊的軍鞋)外,還有大量與皖南事變相關的文件、電報等歷史文獻資料,這些展品無一不展現了新四軍在成立和發展過程中的不易與艱辛。從初期準備的艱難,到其后的發展壯大,再到堅持抗日斗爭,每一份歷史資料都是有力的見證。隊員們逐字研讀館內的文獻資料,泛黃的手寫信件、褪色的作戰日記將課本上簡略的歷史章節,還原成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等人不再只是書頁里幾行字就被概括了的歷史人物,而是皖南青山下永不褪色的群雕。團隊成員們在這場細致的參觀中,仿佛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四軍的革命精神。
圖為隊員在皖南事變陳列館內研讀資料。郭津辰 供圖
除此之外,展館內還綜合運用雕塑、模型、聲光電多媒體等新技術手段,生動重現了皖南事變中的重要場景。“激戰東流山”“山口對峙”等場景通過雕像和壁畫,配合著聲音與光線被一一還原,團隊成員們仿佛就立足于當年激烈的戰斗場面之中。雕像的背景中,戰火紛飛的壁畫和逼真的戰斗場景相互呼應,將那場觸目驚心的歷史瞬間銘刻于這組藝術創作之中。通過一旁的文字解說,隊員們了解到這是新四軍在皖南事變與“國民黨頑固派”對峙的一幕,這更堅定了大家將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使之生生不息的決心。
圖為皖南事變陳列館內“山口對峙”場景。宋宏耀 供圖
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深知,此次的暑期實踐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對紅色歷史文化的了解,更是一場深刻的革命精神洗禮和紅色文化傳承。通過本次的參觀學習,隊員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同時,在面對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時,更能深刻領會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隊員們在感受紅色力量的同時,將革命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深入當地走訪調查,結合實際情況,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絕不是紙上談兵,把文章寫在大地上,讓它們在中華大地上扎根,成為永恒的精神瑰寶。
作者:陳雨婷 郭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