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牧野文化,推動地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新鄉(xiāng)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牧野文脈,新語傳聲”社會實踐團于6月27日至7月27日開展專項實踐活動。團隊先后前往鄭州市中原區(qū)、焦作市武陟縣、信陽市羅山縣高店鄉(xiāng)中心村等地,通過文化科普、主題朗誦、角色配音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們了解牧野文化,讓古老的牧野精神煥發(fā)新生。
科普環(huán)節(jié)中,團隊成員實地走訪了相關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查閱了《新鄉(xiāng)歷史文化叢書》、《牧野考古報告》等古籍文獻與學術資料,精心設計制作了系列牧野文化科普課件。課件展示時,牧野遺址分層剖面圖剛呈現(xiàn),便有學生舉手提問:“這些夯土層的厚度差異有什么含義?”實踐成員隨即指向圖中標注,詳解不同時期建筑工藝的演變。當畫面切換至牧野之戰(zhàn)兵器復原圖,學生們圍著屏幕討論兵器用途,成員順勢結合動畫演示,拆解青銅戈的實戰(zhàn)技法。

圖為實踐成員為學生們科普牧野文化。 高晨曦攝
主題朗誦環(huán)節(jié)分為“歷史長河”與“信仰之光”兩大篇章。“歷史長河”中,學生們吟誦著對新大朱莊遺址仰韶文化、衛(wèi)輝孟莊遺址夏商文明的贊美詩篇。實踐成員率先示范,語調隨文脈起伏:述及彩陶時輕緩如流水,講到青銅冶煉時則鏗鏘有力。學生們紛紛效仿,有同學身姿挺拔,右拳抵胸以示敬畏,朗誦至仰韶文化片段高潮處,左手緩緩抬起,指尖在空中細膩勾勒,仿佛觸摸著出土陶器上的幾何紋路;念及 “夏商文明” 時,腳掌隨字句輕叩地面,似在復刻先民勞作的節(jié)奏。

圖為實踐成員與學生一起進行朗誦。 高晨曦攝
“信仰之光”篇章里,學生們將古老建筑的故事凝練成詩行,誦讀獲嘉縣同盟山武王廟、姜太公故里建筑群的傳奇。“同盟山的夯土臺基里,藏著八百諸侯會盟的雄渾氣魄;太公祠的木構斗拱中,凝結著‘韜光養(yǎng)晦’的處世智慧。”實踐成員適時插入講解。學生們或輕按書本校準節(jié)奏,或揚手配合語調起伏,吟誦聲抑揚頓挫,讓沉淀于古建中的精神信仰在朗朗書聲中綻放。

圖為實踐成員與學生們錄制朗誦音頻。 高晨曦攝
在配音實踐環(huán)節(jié),團隊成員先系統(tǒng)闡釋各片段蘊含的文化內核,為學生們構建起認知基礎后,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步入聲畫演繹的情境。實踐成員們率先示范,以清朗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調朗誦臺詞,同時輔以精準的手勢,通過手臂起落與指尖頓挫,直觀強化語氣的抑揚起伏。有學生遇到配音相關問題,成員們便會俯身至學生身旁,細致提示:“這句話要飽含對牧野文化的敬仰之情,所以在尾音處理上可適度延長。”學生們相繼嘗試時,成員們在各組間巡回指導,逐一校正發(fā)音咬字、規(guī)范口型開合,精準標注停頓節(jié)點與重音位置,甚至親身模擬片段中的傳統(tǒng)肢體動作,助力學生深度理解語境。整個配音過程中,既洋溢著輕松的笑語,又不失專注的研習氛圍,學生們逐漸舒展聲線,全身心融入角色演繹。

圖為實踐成員與學生們進行角色配音技巧講解。 高晨曦攝
此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表示:“我們用科普課件講解歷史脈絡,以朗誦演繹千年風華,看到同學們從好奇到熱愛,從了解到認同,我們真切感受到年輕力量讓古老的文脈煥發(fā)新生,這就是實踐要達到效果。”學院指導老師陳老師提到:“這次實踐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搭建了文化傳承的橋梁。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牧野文化的魅力,更培養(yǎng)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讓我們看到了年輕一代在文化傳承中的擔當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