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蟬嘶鳴,熱浪翻涌,7月6日至8日,為響應黨中央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精神的號召,安徽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頂著酷暑奔赴宣城涇縣榔橋鎮,與木梳及宣紙傳承人、相關企業負責人、從業人員以及當地居民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調研,在七月炎炎夏日下將調研所得轉化為實際行動,為保護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涇縣榔橋鎮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承地,不僅保留著被列入省級保護名錄的傳統木梳工藝,更孕育了享譽世界的宣紙制作技藝,并且涇縣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曾是皖南事變前新四軍的重要駐地。
圖為“守藝續脈”實踐團隊成員對村民老爺爺進行采訪。宋宏耀 供圖
梳藝尋根,匠脈相承 涇縣榔橋鎮溪頭村有著“中國木梳之鄉”美譽,有著三百余年制梳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傳統的木梳制作工藝。為深入探究木梳制作技藝的歷史淵源與工匠文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實踐團隊的同學們共同走進涇縣榔橋鎮溪頭村和木梳博物館。
實踐團隊深入走訪當地居民,記錄下村落的發展與變遷。一位年長者回憶道,溪頭村歷史上曾是商貿繁榮之地,后遭太平軍戰火波及,大量民居損毀,村落發展陷入低谷。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傳統木梳手工業,該村實現產業振興,重新煥發蓬勃生機。
圖為“守藝續脈”實踐團隊成員對木梳產業園老板進行采訪。宋宏耀 供圖
調研中,一位木梳企業負責人回憶道,創業初期受限于簡陋場地和手工制作,工藝水平較低。在政策扶持下,企業完成技術升級,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品質。但當前仍面臨技工短缺和標準化生產兩大難題,亟待高校人才助力研發自動化技術。
隨后,團隊參觀木梳博物館。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了從選材到成品的完整工藝流程,隊員們通過實地觀摩和匠人訪談,系統了解了木梳制作的各道工序,深切感受到傳統工藝的文化價值與現代轉型需求,展開了一場與木梳文化的深度對話。
宣紙訪源,古法承新 實踐團的同學們前往宣紙文化園進行交流學習,系統觀摩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紙制作的全流程工藝展示,通過實地觀察和動手體驗,切身感受這項傳承千年的傳統技藝所蘊含的工匠智慧。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文化園的學習中,無不感受到宣紙業在新時代發展浪潮中,匠人們堅守匠心,對產業進行創新性探索,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從原料種植到文創開發,都煥發出了全新活力,實現了傳統工藝的現代化轉型。這些流傳千年的藝術瑰寶,得益于宣紙卓越的耐久性和獨特的墨色表現力而得以完好保存。作為中國傳統書畫的重要載體,宣紙與筆墨藝術相得益彰,共同構筑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獨特魅力。
在學習宣紙發展歷史、欣賞歷代名家書畫作品后,師生們移步傳統作坊區,全程觀摩了國家級傳承人現場展示的古法造紙技藝。
調研過程中,隊員們被那些傳承數百年的手工造紙工具所吸引。老匠人手持竹簾示范時,特別講解了每件器具的演變歷程和使用訣竅。通過近距離觀察那些泛著包漿的木質模具和不同年代的宣紙標本,同學們深刻體會到這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獨特價值。
圖為“守藝續脈”實踐團隊成員對宣紙傳承人進行采訪。周俊華 供圖
紅途尋跡,薪火相續 懷著崇敬之心,實踐團隊前往皖南事變烈士陵園——這一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步入園區,刻有周恩來等領導人題詞的碑廊和無名烈士墓莊嚴肅立。祭堂墻面上"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輝,將那段悲壯歷史生動呈現。先烈們不屈的斗爭精神深深觸動著每位隊員,隨后團隊前往皖南事變陳列館繼續參觀學習。
圖為隊員在皖南事變陳列館內研讀資料。郭津辰 供圖
皖南事變陳列館通過珍貴文物和文獻,系統展現了新四軍抗戰歷程。館內陳列的軍械裝備、歷史文書等實物史料,生動還原了這支抗日部隊的發展軌跡。隊員們研讀先輩手跡,革命將領形象躍然紙上。且展館創新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東流山戰役"等場景復原,結合聲光電效果再現歷史現場。詳實的史料展示讓團隊深刻認識到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意義。
隨著實踐活動的圓滿結束,團隊成員已深入探訪了宣紙、木梳等非遺技藝,并實地考察了紅色教育基地,不僅系統記錄了傳統工藝的制作流程,更通過與非遺傳承人的深入交流,理解了匠人精神的時代內涵。
實踐團隊將以此次調研成果為基礎,將非遺保護與紅色教育融入日常學習。青年學子們立志以青年之力講好非遺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為文化傳承事業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陳雨婷 郭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