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戍邊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塔里木大學水建院三下鄉團阿拉爾職院宣講紀實
為傳承紅色基因、凝聚青年力量,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走進阿拉爾職業技術學校,以“溯沙海崢嶸歲月,啟青年奮進新程”為主題,向莘莘學子宣講紅色精神,宣揚戍邊人扎根沙海綠洲的精神動力,分享榜樣人物的動人故事,讓紅色精神成為青年學子前進的照明燈。
圖為團隊成員為阿拉爾職業技術學校演講兵團精神與榜樣人物事跡 趙之曦供圖
此次宣講緊扣兵團地域精神內核,實踐團成員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兵團精神動力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從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和老兵精神的起源講起,分享他們豐富的時代內涵。這三種精神深深地融入了兵團的發展之中,是兵團磅礴生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戍邊人厚重的歷史記憶,更凝聚著激勵代代兵團人前行的磅礴力量。在宣講過程中,實踐團成員梳理三種精神的起源和核心:兵團精神源自于革命戰爭時期的英雄三五九旅,在屯墾戍邊歲月里,兵團人于困境中磨礪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品格;胡楊精神凝練于塔里木河畔堅韌的胡楊,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為內核,是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在新疆的傳承,更是一代代戍邊人的精神寫照;老兵精神由四十七團老兵共同用一生書寫,他們脫下軍裝仍堅守邊疆,以“扎根新疆、熱愛新疆、勇于擔當、為國分憂、忠于職守、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行動,在戈壁間鑄就精神豐碑,不斷地激勵著人們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為國家的邊疆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圖為為同學們講解兵團精神起源與發展 趙之曦供圖
三種精神相互交融、彼此支撐,共同構筑起兵團發展的精神脊梁。為讓精神宣講更具感染力,實踐團成員還分享了魏德友、劉銘庭兩位榜樣人物的事跡。“活界碑”魏德友在薩爾布拉克草原義務戍邊50余年,累計巡邏2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環繞地球5圈之多,他時刻堅守捍衛著祖國邊防安全,生動地詮釋了三種精神的深刻內涵;“治沙胡楊”劉銘庭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攻堅克難,數十年投身治沙事業,開辟“人進沙退”格局,用行動踐行胡楊精神。宣講團以生動講述了一系列鮮活的案例,讓在場學子深刻感受到精神的力量與信仰的溫度。
圖為為同學們講解胡楊精神的內涵 趙之曦供圖
此次宣講活動,不僅讓阿拉爾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子們讀懂了老一輩扎根沙海、建設邊疆的初心,更激發了大家傳承精神、擔當使命的熱情。在分享活動心得之時,學子們表示將把兵團精神、胡楊精神、老兵精神融入學習生活中去,以榜樣為目標,不斷學習提升自我,在新時代征程中為建設大美新疆、建設大美祖國
圖為為同學們講解魏德友的戍邊世紀 趙之曦供圖
下一步,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還將持續開展紅色精神宣講活動,推動紅色精神在青年群體中落地生根,引導更多青年在傳承中奮進、在擔當中成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文/趙之曦、劉延富
攝/趙之曦、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