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百千萬工程” 青年大學生行動部署,7 月 20 日至 25 日,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系組建的 “暨創‘食’光” 實踐團,前往韶關市始興縣開展鄉村振興專題社會實踐調研。在余穩穩、鄧樹林兩位老師帶領下,這支由香港學生以及內地學生組成的團隊,秉持“逐綠向新,城鄉同輝” 的理念,深入基層,探尋生態資源轉化與產業創新之路。
生態文化是鄉村生態振興根基,團隊聚焦始興標志性生態文化資源,以攝影技術展現“生態 + 文化” 驅動的鄉村振興故事。
團隊對羅壩圍樓、車八嶺等進行影像記錄,構建可視化資料庫,為后續文創開發、生態體驗項目積累素材。其中,重點記錄羅壩圍樓特征及轉型文化展館案例,彰顯當地文化根基與振興活力;在車八嶺自然博物館拍攝珍稀標本、生態景觀等,梳理科技賦能展覽的設計邏輯,為科普短視頻制作、藥食同源產品開發提供基礎視覺元素。

圖為長圍村圍樓內部。何梓晴供圖
生態始興,因地制宜,實踐團深入桃源村開展專項調研。在當地居民引導下,團隊實地考察山林野生菌資源,采集信息并拍攝記錄種植技術與產業規模;還將調研延伸至廚房,以鏡頭追蹤釀竹蓀、竹蓀蛋糖水等特色美食制作工藝,結合專業知識分析原料特性、加工環節及成品感官品質。

圖為實踐團在桃源村采摘野生菌。 鹿荷佳 供圖
通過跟蹤記錄“種植-采收-應用場景”全鏈路,團隊捕捉到竹蓀在深加工環節的技術瓶頸,并初步探討了提升產品價值的應用方向。這些一線記錄,為后續實驗室復現傳統工藝、開展優化研究提供了真實場景與操作參照。
實踐團深度訪談多位返鄉創業企業家,聽他們講述依托始興生態資源發展產業的歷程,以及面臨的技術與市場挑戰。企業家們的家鄉情懷與實干創新精神,深深感染了團隊成員。此次對話不僅讓隊員們收獲寶貴創業經驗,啟發對市場需求挖掘的新思考,更促使他們思索如何以專業知識助力解決創業者實際難題,為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返鄉創業企業家暢談。鹿荷佳 供圖
秉承理想信念教育宗旨,團隊專程赴仁化縣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在參觀革命歷史展覽中,隊員們通過珍貴的歷史照片與實物展品,深切感悟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與奉獻精神。來自香港的隊員何梓晴沉浸于展陳之中,認真記錄。她坦言:“親臨現場的震撼遠超書本所學,那份超越地域的家國情懷和根植血脈的精神共鳴,讓我更深刻理解了祖國歷史與民族精神,也清晰了青年一代的責任。”隊員們紛紛表示,將汲取紅色精神力量,立足食品科學專業領域,勇擔時代使命。

圖為實踐團在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前合照。張婉琦供圖
“暨創‘食’光”實踐團以科技為犁,深耕始興沃土,以生態為本,助力鄉村振興。團隊不僅用鏡頭展現當地生態文化魅力與振興故事,更致力將始興綠水青山、特色風物轉化為產業動能與文化影響,為“百千萬工程” 貢獻暨大生科人智慧。(通訊員 李毓婕、張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