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安徽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化材學院“循化工舊夢,啟時代新章”本科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蕪湖市進行深入調研。團隊通過問卷初探民聲,到展館追尋歷史,后跟隨專家明晰方向,再前往社區科普知識,讓我們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

一、初探印象:問卷集民聲
7月1日,團隊開始行動,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同步開展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86份(線下37份,線上249份)。調查顯示,受訪大眾對基礎化工技術的了解普遍較為有限,顯示出該領域科普工作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對新能源產業展現出較高的熟悉度與認可度,反映出綠色轉型理念已獲得較廣泛的社會認同。
在德勝廣場隨機采訪中,一位休息的市民大姨坦言:“‘化工’這詞兒有時會聽說,但具體是做什么的、有啥影響,真不太清楚。”這一樸素心聲直觀印證了調查中發現的認知差異現象。本次問卷初步描繪了公眾認知圖景,為后續深化產業溝通與科普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民意參考。

二、展館尋蹤:歷史現真容
為深入追溯化工發展軌跡、感受科技賦能力量,團隊先后走進蕪湖產業創新館與蕪湖科技館。在蕪湖產業創新館,陳講解員仔細為大家介紹各個展廳,泛黃的化工生產老照片、早期反應釜模型與現代高分子材料展品形成了鮮明對比。成員們駐足于“化工百年變遷”展區,通過交互式展板了解到蕪湖從傳統化工基地到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的轉型之路。在科技館“能源世界”展廳,太陽能發電模擬系統、氫能燃料電池演示裝置等,讓大家直觀感受到新能源技術是如何重塑化工產業格局。場館內的每一份資料、每一項展品,都成為了團隊解碼“化工舊夢”與“時代新章”的鮮活注腳。

三、專家解惑:產業明方向
7月7日,團隊專程走訪安徽中日維豐新技術研究院,與在物理化學、雜交水稻領域均有建樹的章云總經理面對面交流。隊員好奇于看似跨度極大的兩個領域如何實現協同突破,就此提問時,章總以“污水治理”為紐帶巧妙解答:物理化學技術可優化水體凈化工藝,而水質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與品質,二者因“水”緊密相連。他進一步闡釋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價值,展現化工與多領域的融合路徑,不僅為隊員明晰了發展方向,更讓大眾透過這場交流理解到,化工不只是傳統的生產制造,更是跨學科賦能、服務社會的多元存在,為產業發展注入深刻啟示。

四、社區傳聲:知識化行動
在系統學習了相關理論知識后,我們帶著滿滿的熱情走進社區,為孩子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活動。我們從身邊的電能、太陽能講起,聊到化工技術如何讓能源更清潔、更高效,孩子們聽得眼睛亮晶晶的,時不時舉手追問:“汽車加油也是化工嗎?”“家里的塑料瓶是化工做的嗎?”
最熱鬧的當屬“水果電池”實驗。“土豆里也有能量嗎?”拿到土豆時,孩子們舉著材料圍過來,眼里滿是好奇。在指導下,他們親手將金屬片插進土豆,把導線與燈泡連接起來——當微光從燈泡里透出來的瞬間,活動室里炸開了歡笑聲。“我的亮了!原來土豆里藏著這么神奇的力量!”一個扎著辮子的小女孩舉著自己的“作品”蹦跳著說。旁邊的小男孩則皺著眉頭研究:“是不是所有蔬菜都能這樣呀?”在親手實踐中,孩子們真切觸摸到了知識的溫度,理論與現實的碰撞讓探索的種子悄悄發芽。此刻,不僅是導線與燈泡完成了連接,孩子們的心里也悄然架起了一座通往化學世界的小橋,那份親手創造的驚喜,成了最生動的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