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紅跡青年說”實踐團打卡黃橋戰役紀念館:讓青春在紅色傳承中扎根生長
為讓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7月23日,南通大學“鐵軍紅跡青年說”實踐團走進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通過參觀史跡、對話參觀者與老兵,沉浸式感悟“堅韌不拔、為民服務”的鐵軍精神,在歷史與現實的共鳴中傳承初心使命。
駐足歷史現場 觸摸歲月深處的紅色記憶
青磚黛瓦的紀念館靜靜矗立,灰墻之上“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幾個金色大字莊重肅穆。剛踏入館內,穿越時空的歷史厚重感便撲面而來。步入展廳,一組復原場景率先引人駐足——周恩來與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圍坐桌前,正共同商定“東進北上”戰略的蠟像神態凝重卻目光堅定。桌上的油燈燈芯仿佛仍在跳動,映著攤開的地圖上“東進北上”的紅色標注,無聲還原著那段在敵眾我寡的困境中,老一輩革命家以戰略智慧擘畫全局的關鍵歷程。“大家看這張作戰地圖,”館內志愿者指著展柜里的展品,指尖劃過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紅箭頭,“當時敵我兵力懸殊近十倍,戰士們就是憑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信念,在黃橋打出了扭轉局勢的關鍵一戰!”
展廳深處,銹跡斑斑的步槍還留著戰斗的彈痕,泛黃卷邊的戰報字跡里藏著軍情的緊迫,磨得發亮的軍號曾在黎明前吹響沖鋒的指令,黑白老照片里硝煙未散、戰士們眼神如炬……80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就藏在這些實物的細節里,等著被讀懂。
(館內詳情)
對話參觀者與老兵 讓紅色精神在共鳴中傳遞
“您好,我是‘鐵軍紅跡青年說’實踐團的,想聽聽您參觀后的感受可以嗎?”在展廳的休息區,實踐團成員主動與游客攀談。一位學生感觸道:“黃橋戰役里的‘紅色精神’,其實就藏在日常的‘堅持’與‘助人’里。當年戰士們絕境中不放棄的韌勁太打動人了——對我們來說,就是備考時不偷懶、遇難題不逃避,同學有困難時像戰士幫老鄉那樣搭把手,把這些小事做好,就是傳承吧!”這番話讓團隊成員深深觸動:紅色精神的傳承從不是少數人的“宏大敘事”,而是每個人用行動壘起的高塔。當年輕人在生活中踐行“堅韌”與“奉獻”,紅色基因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采訪參觀者) 當天下午,實踐團成員還走訪了居住在紀念館附近的革命老兵陳爺爺。老人雖聽力漸弱,但回憶起當年的戰斗歲月,眼神依舊明亮。他講述了新四軍戰士在缺衣少食的條件下,如何憑借堅定信念堅守陣地,如何與當地群眾并肩作戰、互相扶持的故事。當被問及對年輕人的期望,老人擺擺手:“不用做驚天動地的大事,把書讀好、把日子過好,遇到困難別退縮,對身邊人多幫襯,這就是把新四軍精神傳下去了。”樸實的話語里藏著最真摯的期盼,讓團隊成員瞬間讀懂了傳承的真諦:紅色精神從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動與堅守。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采訪老兵)
凝聚青春力量 以行動踐行紅色使命
從展廳里的歷史實物到老兵口中的鮮活故事,實踐團成員在一天的沉浸式實踐中,完成了一場穿越時空的精神洗禮。“以前總說‘向先烈學習’,今天才算真正摸到了‘學什么’的答案。”實踐團成員謝環羽眼神格外堅定,“學他們絕境中咬著牙不松勁的韌勁,更學他們把老鄉放在心尖上的真誠——這才是‘鐵軍精神’最鮮活的樣子。”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此次黃橋戰役紀念館之行,讓團隊成員在歷史現場中真正讀懂了“堅韌不拔、為民服務”的精神內核。下一步,實踐團將通過宣講、志愿服務等形式,讓更多青年了解紅色歷史、踐行紅色精神,用實際行動傳承先烈遺志,在擔當時代使命中書寫青春華章。(通訊員:謝環羽 魏妍妍)
三下鄉推薦
- 情牽暖童心 逐光伴孩行
- 在暑假生活中,利用自己的假期在社區街道辦事處教導孩童功課以及一些折紙技巧和滅火器使用方法
-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