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安徽工業大學暑假實踐“推廣普通話”小分隊成員陳一凡回到家鄉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義門鎮,開展"鄉音連國音"普通話推廣活動。活動以"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為目標,通過開設基礎課堂、編印實用手冊、結對輔導留守兒童等方式,為鄉親們提供語言幫助,助力消除溝通障礙,讓標準語成為鄉村發展的"助推器"。
祠堂里的拼音課 清晨的義門鎮劉村祠堂里,長條木凳上坐滿了三十多位村民,最前排是抱著孫子來的張奶奶,后排站著幾個準備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陳一凡把拼音掛圖貼在祠堂的老木門上,指著"sh"和"s"的發音示意圖說:"大家看,發'sh'的時候舌頭要卷起來,像含著一顆糖;發's'的時候舌頭放平,就像吹涼風......"
56歲的劉大叔種了十多畝苔干,去年聯系外地收購商時,把"曬干"說成"賽干",對方誤以為他要"賽過別人的干貨",鬧了場不大不小的誤會。"以前覺得說土話自在,可現在賣東西、看醫生都得用普通話。"他掏出陳一凡編的《日常用語口袋書》,指著上面的"收購""保質期"等詞說,"這上面的字帶拼音,還有咱渦陽話對照,我昨天背了'我家的苔干沒有添加劑',今天就能說利索了。"
課堂上最熱鬧的是"情景模擬"環節。陳一凡讓村民扮演"顧客"和"攤主",用普通話討價還價。李大姐學著說"這個西瓜多少錢一斤"時,把"斤"說成了"gin",引得大家笑作一團。"笑歸笑,練起來真有用。"李大姐紅著臉再試一次,這次發音標準了不少,她拍著手說:"以后去縣城超市,再也不用指著東西比劃了。"
圖為志愿者為村民講解。陳一凡 供圖
田埂邊的"雙語"輔導 午后的玉米地旁,幾個留守兒童正圍著陳一凡讀繪本。11歲的小雨父母在浙江打工,視頻通話時總說"聽不懂爸爸的話",漸漸不愛接電話了。陳一凡拿著《小蝌蚪找媽媽》,先用渦陽話講一遍,再用普通話逐句教:"你看,'蝌蚪'這兩個字,聲母是'k'和'd',不是'g'和't'......"
教了半小時,小雨終于能用普通話完整說出"媽媽,我今天幫奶奶摘了豆角"。她給媽媽發去語音后,不到兩分鐘就收到回復,小姑娘捧著手機笑出了聲:"媽媽說我說話變好聽了,讓我每天都練給她聽。"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陳一凡的帆布包總裝著"三件寶":拼音卡片、錄音筆、錯題本。遇到在門口納鞋底的老人,他就教幾句"醫生""血壓"等就醫常用語;碰到在墻上涂鴉的孩子,就順勢教他們寫"安全""愛護環境"的普通話說法。"昨天在村口小賣部,老板王嬸追著我問'支付寶怎么說',今天她就學會了跟年輕人收付款。"陳一凡翻開錯題本,上面記著村民常讀錯的"超市""快遞"等詞,旁邊標注著"多練舌尖音"的提醒。
圖為陳一凡教留守兒童發音。陳一凡 供圖
手機里的"語音加油站" 傍晚的村部活動室里,陳一凡幫十多位老人連上"普通話學習群",把自己錄制的發音音頻發了進去。68歲的張奶奶不會用智能手機,就讓孫女把音頻存進老年機,每天下地干活時放著聽。"我孫子在縣城讀小學,老師說他口音重,我跟著學,回家就能教他。"張奶奶播放著"上課""作業"的發音示范,跟著念叨時,皺紋里都帶著笑意。
活動快結束時,村民們拉著陳一凡的手不放。劉大叔非要塞給他一袋剛摘的苔干:"你這孩子,把大學學的本事用到咱村,比送啥都強。"幾個年輕人建了個"普通話互助群",讓陳一凡當"顧問",他們說:"等你開學了,我們就在群里練,過年你回來,咱用普通話給你拜年。
未來,陳一凡計劃把這次活動的經驗整理成《鄉村普通話推廣手冊》,聯合學校志愿者團隊開發"方言轉普通話"音頻庫,讓更多像義門鎮這樣的鄉村,能通過標準語打開更廣闊的溝通之門。
(通訊員 陳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