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郭云欣) 為深入了解科技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積極響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7月9日,福建農林大學蜂學與生物醫藥學院實踐隊前往漳州市南靖縣山城鎮,對當地金線蓮產業進行實地調研。實踐隊員走進多個金線蓮生產加工基地,近距離觀察新型栽培繁育技術的應用情況,體會科技如何賦能特色農業,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活力。
當天上午,實踐隊抵達南靖金線蓮生產基地。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隊員們首先參觀了金線蓮栽培瓶準備室。干凈整齊的實驗環境和高標準的操作流程,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嚴謹與規范。通過講解,他們了解到,瓶栽是金線蓮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之一,它不僅保證了種苗質量,還為規模化栽培提供了保障。
隨后,隊員們走進煉苗車間,觀察不同品種的金線蓮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步生長。煉苗是組培育苗進入大棚栽培前的關鍵環節,需要精準控制光照、溫度和濕度。實踐隊員認真記錄操作要點,不時提出疑問,工作人員耐心作答,現場氣氛熱烈。
在金線蓮大棚栽培區,綠意盎然的植株整齊排列,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隊員們仔細觀察金線蓮的生長狀態,了解其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管理措施。工作人員介紹,依托先進的設施農業技術,金線蓮實現了周年生產,突破了傳統依賴季節與野生資源的局限,大大提升了產量與穩定性。
此外,實踐隊員還參觀了袋裝繁育區,近距離觀看金線蓮在基質袋中的培育方式。相比瓶栽,袋栽更適合擴大種植面積,同時能有效控制病蟲害,提高整體效益。這些多樣化的技術手段,為金線蓮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調研過程中,實踐隊員與工廠工作人員展開深入交流。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金線蓮產業鏈的構建過程:從組培育苗到煉苗栽培,再到加工包裝與市場推廣,科技創新貫穿始終。他們還分享了近年來金線蓮產業的發展成果,尤其是在科研院校支持下,南靖逐步建立了“科研+產業+農戶”的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產品質量,也帶動了農民就業和增收。
實踐隊員認真聆聽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問題。通過交流,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農業現代化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也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
通過一天的調研,實踐隊員們切實感受到科技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金線蓮作為珍稀中藥材,通過科技賦能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還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一位實踐隊員表示:“親眼見到金線蓮從瓶栽到大棚栽培,再到袋裝繁育的全過程,我深刻體會到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艱辛與價值。這讓我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要把專業知識學到實處,未來才能真正服務‘三農’。”
此次“觀助農產業,行興農之路”的社會實踐,不僅讓福建農林大學學子們增長了專業知識,也讓他們理解了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他們在調研中看到科技與農業結合的光明前景,也更加堅定了服務鄉村、助力振興的信念。
未來,實踐隊員們表示將繼續把課堂所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關注地方農業產業發展,探索如何在科研與生產之間架起橋梁,把更多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用青春力量譜寫新時代的興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