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林學專業實踐團在湖北省紅安縣開展“農博士強國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隊長喻尚藝,團隊成員高兆頔、劉科、楊詩怡等人圍繞“重走當年長征路,復拾英山林下遺——英山大別山南麓紅色歷史調研及非遺文化與林學融合調研實踐”主題,通過線上調研與實地走訪,聚焦紅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林業發展的融合實踐。

7月24日,實踐團依托線上平臺系統梳理英山大別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點分析“紅安繡活”“英山采茶戲”等項目的歷史脈絡與現存狀態。隨后,團隊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園區運營負責人儲炯進行線上交流,深入探討紅色文化宣傳與非遺傳承的現實挑戰。調研發現,紅色文化宣傳存在傳播渠道、內容創新不多不足等問題;公眾對紅色歷史的了解多停留在認知層面,缺乏主動挖掘其精神價值的動力。非遺文化傳承同樣面臨類似困境,部分社區推廣活動參與人數有限,反映出文化價值需要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激發共鳴。團隊記錄下這一現象:當文化載體能與日常場景結合時,其吸引力與參與度會顯著提升。
次日,實踐團赴紅安繡活傳習所實地考察。傳習所位于紅安縣老城區修繕后的傳統院落中,室內陳列著多幅“紅安繡活”作品。團隊觀察到,國家級非遺“紅安繡活”在傳統紋樣基礎上實現突破,創作了《黃麻起義》《將軍出征》等系列作品,將革命歷史轉化為具象視覺符號。這些作品以深紅、墨綠為主色調,細膩呈現起義場景,人物表情與旗幟細節清晰可辨;背景融入大別山林道元素,形成歷史與地理的自然映射。例如,《黃麻起義》繡品通過動態人物與旗幟還原歷史瞬間,《將軍出征》則以金線勾勒將軍背影,疊加大別山輪廓,暗合長征地理脈絡。團隊注意到,作品創作過程涉及多次走訪歷史遺址與查閱檔案資料,將抽象事件轉化為可感知的敘事載體。同時,傳習所展示的“土韻大布”制作流程顯示,其原料源自英山大別山林區盛產的苧麻,傳統工藝與林間資源形成緊密關聯。
調研中,團隊發現非遺創新與林業資源存在潛在結合點。紅安繡活工作室與英山林場合作開發“長征路”主題林下布藝包,原料采用林場廢棄苧麻,既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又提升產品附加值。林場數據顯示,此類文創產品銷售單價較傳統布藝提升,帶動周邊農戶擴大苧麻種植面積。傳習所展板中提到,林下經濟模式正從單一木材采伐轉向文化賦能,通過非遺符號增強林業產品辨識度。此外,英山大別山南麓林區在生態規劃中融入歷史元素,如退耕還林項目選擇種植馬尾松(象征“紅軍精神長青”),并標注“黃麻起義紀念林”標識。
團隊在走訪中觀察到,文化與林業的融合成功關鍵在于避免生硬植入。早期林區設置的紅色標語因缺乏互動性,游客反饋“難以理解”,而繡品中的林間小路等視覺符號則讓歷史“看得見”、文化“摸得著”。林場與傳習所合作的“林下布藝”產品,將繡活圖案印于林下種植的香菇包裝袋,實現產品價值提升,說明文化賦能能有效提升林業收益。這種融合模式不依賴宏大敘事,而是通過日常場景的自然嵌入實現價值轉化。
在紅安的調研中,團隊從平凡細節中捕捉實踐脈絡。繡品上的歷史場景與林場步道規劃悄然呼應,廢棄苧麻被賦予新價值,游客掃碼聆聽故事的同時購買文創產品。這些場景沒有口號,卻清晰勾勒出一條務實路徑:紅色基因的傳承需在文化符號與生活場景的自然融合中實現;林業發展的新方向正蘊藏于非遺技藝與林下資源的互文共生里。當革命故事凝固于布面針腳,當林場麻布承載歷史記憶,文化傳承便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靜物,而是生長于土地與生活的有機體。鄉村振興的活力,或許就藏在這些細微的日常轉變中——林區步道旁的繡品打卡點、農戶手中的布藝包、游客掃碼時的駐足瞬間。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樸素結論:真正的融合,是讓歷史在平凡中呼吸,讓生態在文化中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