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唐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張一鳴、劉競宇、董曜銘、蘇旺坤、王涵碩、柳紫航等6名學生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指導教師魯昊、賈可靜的帶領下,利用暑期返回河北家鄉,深入保定、辛集、邯鄲等地及鄉村基層,開展以“助力家鄉服務,傳承唐山精神”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學子們將課堂所學與社會所需結合,在政務服務、擁軍優屬、文化傳承、鄉村服務等多領域貢獻青春力量,并身體力行宣傳“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唐山精神,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思想鑄魂,唐山精神照亮實踐征途
啟程前,團隊即確立以“唐山精神”為實踐內核。從公而忘私的奉獻情懷,到百折不撓的堅韌意志;從患難與共的團結力量,到勇往直前的開拓氣魄,這些深植于城市血脈的精神坐標,成為隊員們的精神燈塔。他們深入學習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將“紅色基因”融入實踐設計——政策宣講傳遞惠民之聲,基層服務聚焦民生所需,文化尋訪厚植鄉土自信,產業調研探尋發展新路。每一次走訪、每一次服務,都是對唐山精神的一次生動詮釋與接力傳承。
青春三線,繪就服務家鄉立體圖景
實踐中,團隊以“政務實踐、暖心服務、文化賦能”三線并進,在分散式實踐中形成合力共振:
文化賦能探根脈,產業新路話振興:
團隊深挖家鄉文化富礦,激發內生動力。董曜銘前往保定春瑞書院,沉浸于典籍墨香與國學智慧,在歷史長河中汲取滋養鄉土的文化自信。在辛集,柳紫航則踏訪現代產業前沿——申科集團,感受家鄉企業創新脈搏。
暖心服務顯真情,銀發幼童綻笑顏:心系特殊群體,服務飽含溫度。張一鳴在幫扶村民時化身“貼心兒女”,走進行動不便老人家中,揮汗如雨整理院落,掃去生活不便的塵埃;王涵碩則肩負起宣傳知識的責任,在北航博物館參與安全巡邏,步履不停,為公共區域構筑起一道溫暖的安全防線;在辛集市事業單位編制考試現場,柳紫航作為志愿者,負責考場秩序維護、考生引導與咨詢解答。他不僅高效完成保障任務,更在與考生交流間隙,主動分享唐山在抗震救災與重建中展現的誠信奮斗故事,詮釋唐山精神中“百折不撓”的韌勁對個人成長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性。
政務一線練本領,政策春風入萬家:
在保定市易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蘇旺坤的身影忙碌而堅定。協助開展擁軍優屬活動,他以細致耐心撫慰軍烈屬心緒;嚴謹登記烈士名單,以筆墨守護英雄榮光;在政務大廳提供法律援助與政策咨詢,成為連接政策與群眾的暖心橋梁。與此同時,張一鳴深入鄉村肌理,在村委會躬身服務:整理繁雜資料,助力村務高效運轉;走街串巷,用鄉音俚語向鄉親們宣講社保醫保政策,解開疑惑,讓惠民保障落地生根。
淬煉成長,基層沃土滋養青春之花
實踐是磨刀石,更是試金石。深入民政服務的蘇旺坤坦言:“觸摸到沉甸甸的烈士名冊,才真正懂得‘公而忘私’的千鈞重量。每一次政策解答,都是對責任心的考驗與提升。”奔走于田間地頭的張一鳴感受尤深:“方言宣講政策,讓溝通再無壁壘。為老人打掃院落雖累,卻收獲了比感謝更珍貴的信任。”負責巡邏的王涵碩則在守護社區安寧中體會到奉獻的價值。文化尋訪者董曜銘與劉競宇在書院典籍間感悟到文化傳承的迫切,參訪申科的柳紫航則在家鄉企業的創新活力中看到發展的無限可能。“唐山精神不僅指引方向,更錘煉了我們直面困難、服務社會的韌性。”隊長張一鳴總結道。團隊成員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了溝通協調、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能力,書本上的知識在基層沃土中生根發芽。
桑梓情深,實踐星火點亮未來希望
“唐山學院這些娃娃們,講政策明白,干活兒實在!”一位在“政策趕大集”活動中受益的村民由衷贊嘆。團隊成員深入基層的務實作風和展現出的“唐山精神”風貌,贏得了易縣、辛集等地服務單位和社區群眾的廣泛贊譽。他們協助建立的村務電子檔案系統初顯成效,政策宣講覆蓋逾千人次,助老服務溫暖人心,文化探尋為地方發展注入了新的視角與活力。團隊計劃將調研數據、感人故事匯編成冊,制作“實踐手賬”與紀實短視頻,讓這份“青耘家鄉”的成果持續發光發熱,吸引更多青年關注鄉村、反哺家鄉。
從唐山學院到燕趙鄉野,唐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學子以腳步丈量故土,用汗水澆灌希望。他們如同一顆顆飽含“唐山精神”的種子,在故鄉的熱土上破土、抽枝、綻放,將公而忘私的赤誠、百折不撓的韌勁、患難與共的情義、勇往直前的銳氣,深深融入服務桑梓的實踐。這份浸潤著泥土芬芳的青春答卷,不僅記錄著2025年夏日的奮斗足跡,更昭示著新時代青年在鄉村振興偉大征程中澎湃不息的先鋒力量。鳳凰銜枝歸,青耘正當時!(通訊員 魯昊 賈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