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夏啟森)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實“實踐育人”思政教育要求,湖北醫藥學院“醫者仁心”社會實踐隊11名隊員在指導老師帶領下,深入湖北省十堰市20家社區醫院,開展“把脈社區健康,青春丈量基層”調研活動,讓醫學生在服務社會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一、基層醫療的真實圖景:需求與堅守交織的溫度
“沒想到家附近的醫院能把老人照顧得這么好!”在十堰市鏡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位陪父親做康復的居民感慨道。這是實踐隊走訪的首站,5層的門診部窗明幾凈,科室劃分清晰;9層住院部的3樓以上設為養老中心,專為子女無暇照料的老人提供“醫療+養老”一體化服務——既能日常體檢,又能接受康復護理。除此之外,食堂還準備了營養與口味兼有的餐食。而CT掃描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醫療器械的配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精準診療,生動詮釋了基層醫療“貼近群眾、服務便民”的核心價值。

然而,隨著調研深入,隊員們看到了更復雜的現實。多數社區醫院面臨建筑老舊、設備匱乏的困境:部分醫院僅配備心電圖等基礎設備,難以滿足精準診斷的需求。醫護人員普遍“一人多崗”,既要坐診、帶教,還要負責家庭醫生簽約隨訪,常常從早忙到晚。
困境中更顯堅守的力量。張灣區車城街辦總裝配廠社區衛生服務站的62歲李醫生,扎根基層38年,擅長中醫針灸治療頸肩腰腿痛,周邊居民排隊預約是常態;茅箭區某社區醫院的秦醫生,20余年專注慢性病管理,對轄區300多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了如指掌,“他們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負”成了他的口頭禪。這些“專長醫生”的故事,讓隊員們看到:基層醫療的生命力,藏在醫生與居民的朝夕相處里,藏在“小病善治、慢病善管”的專業堅守中。

居民的需求也逐漸清晰。除基礎診療外,他們更渴望“便捷化、個性化”的服務:老人希望“看病+養老”少跑腿,上班族期待周末門診不排隊,慢性病患者需要持續健康指導。鏡潭社區醫院的“醫養結合”模式之所以受歡迎,正是精準回應了這些不同人群的需求,而這也為基層醫療發展提供了正向的啟示——貼近群眾需求的創新,就是最好的服務升級。
二、青春的認知重構:從想象到實踐的成長軌跡
“出發前,我以為基層醫院就是‘老、破、小’,醫生的價值遠不如三甲醫院的專家。”隊員羅思源在實踐日志里寫下最初的想法,而這一認知在11天調研中被徹底改寫。
剛到某社區醫院時,隊員顧全因方言障礙犯難,一位帶孫子接種疫苗的奶奶笑著教他:“‘不舒服’要說‘不得勁’,你學了,老百姓才肯跟你多說幾句。”這句提醒讓他明白,基層醫療的“專業”不僅是技術,更是與群眾打交道的耐心?吹界R潭社區的醫護人員為失能老人喂飯、翻身,陪空巢老人聊天解悶時,他突然懂得:“醫生的價值從不在醫院的等級,而在于是否真的走進患者心里。”

隊員們的筆記本上,記錄的不僅是數據,更是認知的轉變。“原本覺得CT機、生化儀才是‘好醫療’的標志,后來發現,能記住居民過敏史的醫生、24小時在線的家庭醫生群,更讓老百姓踏實。”“以前覺得分級診療是政策口號,現在才懂,它的根基是居民對社區醫院的信任,而信任實實在在要靠一次次靠譜的診療積累。”
每日復盤時,隊員們爭論“基層醫療最缺什么”,最終達成共識:缺的是“被看見”——居民沒看見社區醫生的專長,醫生的堅守沒被更多人知曉。于是,整理《社區醫院名醫錄》成了大家的自發行動,“要讓更多人知道,社區醫院里藏著不少‘健康守護神’”。

三、實踐不止:讓青春力量扎根基層
11天的調研結束時,隊員們的行囊里裝滿了問卷、訪談記錄,更裝滿了對基層醫療的全新理解。他們不再糾結于“如何改變大環境”,而是專注于“能做些什么”:繼續完善《社區醫院名醫錄》,通過短視頻、社區公告欄等渠道推廣;把收集的居民需求整理成清單,反饋給社區醫院參考;更重要的是,把這段經歷帶回校園,讓更多醫學生明白:健康中國的根基在基層,醫者的初心,既可以在醫院的手術臺綻放,也能在社區診室里閃光。

這場用青春丈量基層的實踐,終將成為種子——在隊員們心里,也在他們所走過的每一個社區,等待著生根發芽,結出守護健康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