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以來,特色產業發展成為激活農村內生動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的坡柳村,一支由茶葉構成,紅繩捆綁而來的“狀元筆”正書寫著產業復興的動人故事,同時描繪著鄉村經濟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多彩畫卷。2025年8月15日,來自貴州大學陽明學院的“青衿探茶·貞豐振興隊”擎旗鳴鈴,在金輝沐浴下啟程奔赴貞豐縣龍場鎮坡柳村,以貞豐娘娘茶產業為調研對象,通過對原料實地考察,梳理娘娘茶產業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形式,深入探究這一特色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為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方案。
初探坡柳:古村新貌入眼簾
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行進,“青衿探茶·貞豐振興隊”抵達了這個被茶香浸潤的古樸村落。坡柳村靜臥在群山環抱之中,梯田層疊,灰瓦木樓錯落有致,幾縷炊煙裊裊升起,雞犬之聲相聞,處處流露著寧靜祥和的鄉村氣息。村中小路迂回綿延,路旁水聲潺潺,時有頭戴藍印花布的布依族婦女坐在門前挑選茶葉,兒童嬉戲玩鬧,勾勒出一幅生動的鄉村生活美景。遠處山坡上,翠綠的茶園與茂密的原生林木交錯分布,在云霧中若隱若現。
村委訪談:茶產業的致富門道
圖為青衿探茶·貞豐振興實踐隊與村委訪談 吳心怡供圖
進入當地村委會,團隊詳細了解了坡柳村茶業興起的發展歷程。據當地蒙書記介紹說,近年來坡柳村依靠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政策,著力于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產業發展中,通過合作社與農戶的合作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目前,茶產業已成為坡柳村的支柱產業,全村茶園面積約占1000多畝,年產量約2.5噸,帶動800余戶實現增收。在發展茶產業過程中,村委會與當地加工茶原料企業合作,開放茶園和古茶樹區域,鼓勵廣大村民參與茶原料的開采與制作,同時還制定了茶葉質量標準和溯源體系,確保茶產業鏈的全程品質管控,為娘娘茶的茶源品質保駕護航。
溯源茶香:古樹茶園育佳茗
圖為青衿探茶·貞豐振興實踐隊尋找古茶樹 吳心怡供圖
在當地村書記帶領下,隊員循著茶香深入村后山麓,這里孕育著貞豐娘娘茶的兩大原料來源:山中自然生長的古老茶樹與村民精心管護的生態茶園。據當地村干部透露,大部分年代久遠的古茶樹由于保護不當已經銷聲匿跡,現存的只有一部分近些年來種下的新茶樹和部分現存的古茶樹。在坡柳村,現存古茶樹3000多株,為更好管理和保護古茶樹,坡柳村坡柳古茶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古茶樹進行挖掘和保護,并為古茶樹掛上“身份證”進行保護,現存古茶樹幾乎全部進行了掛牌保護。在此深山秘境中,那些僅少數的古茶樹傲然挺立,樹干粗壯蚱結,布滿青苔,見證歲月的滄桑。這些茶樹與原生林木自然共生,根系深扎于富含礦物質的濕土壤中,枝葉在云露云霧的滋潤下自然舒展。在清晨時分,帶著露珠的嫩芽在陽光下閃爍著明亮的光澤,散發出山野所特有的清新氣息。
與自然茶林相映成趣的,是村民們世代經營的生態茶園。這些茶園依山就勢,規模較小,但舉足輕重間都體現著茶農的用心。茶農們通過古法種植,堅持人工除草,拒絕化肥農藥。每至采茶時節,茶農們晨曦微露便上山采摘,手指在茶叢間輕盈舞動,專取那初展的一芽一葉。新采的茶葉青翠欲滴,葉片飽滿肥嫩,散發著鮮活的生命氣息。當地茶農介紹道:“我們這兩個來源的茶葉各有特色,古樹茶香沉穩悠長,生態茶園茶葉則更加鮮美甘醇,二者共同成就了娘娘茶的獨特風味。”因此,無論是自然生長的深山茶林還是精心管護的生態茶園,都保持著天然的種植培養模式。茶園中各式各樣的昆蟲形成自然的生態平衡,這樣原生態的種植環境不僅保證了茶葉的品質,更使每一片茶葉飽含著這片土地的精華。
“青衿探茶·貞豐振興隊”通過對娘娘茶原料的實地調研,深刻體會到貞豐娘娘茶從源頭開始就對品質的嚴格把控。在幽靜深邃的自然環境中,古茶樹與生態茶園相得益彰,共同書寫貞豐娘娘茶的新鮮天然之美,為后續精制加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為青衿探茶·貞豐振興實踐隊與村委合影 吳心怡供圖
通訊員:田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