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成都大學學生宿管會、學生公寓黨員服務站實踐團踏入這片在宏大敘事長征里,猶如一抹凝重的底色的精神地標——婁山關。我們以腳步來丈量雄關,在歷史的文字中傳遞信仰的力量,讓“婁山關精神”從教科書里走出,化作我們觸手可及的生命感悟。
西風臺:雕塑群里的戰火定格
(圖為成都大學實踐團西風臺合照。蘆靖琪供圖)
陽光斜射在西風臺的紅軍雕塑群上,青銅的光澤里泛著歲月別具一格的沉郁。雕塑后方的巨石上“西風臺”三字筆力蒼勁,與山風獵獵的呼嘯形成奇妙呼應。雕塑底座的彈孔痕跡,讓課本中“激烈戰斗”的描述,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傷痕。戰士向上托舉著紅旗,手臂肌肉因用力而如虬龍盤結;左側的機槍手緊握著槍桿,指節仿佛因發力而泛白,就好像下一秒就要扣動扳機……戰士們的神情與動作無一不體現必勝的決心。
(圖為西風臺軍人雕塑。蔣威浩供圖)
1935年1月,中央紅軍突破烏江天險,進占遵義城。1月9日,中央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奪取婁山關;經激烈戰斗,成功占領關口,為建立黔北防御、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月25日,第二次婁山關戰斗爆發。當日深夜,紅三軍團在軍團長彭德懷指揮下,趁著夜色攀越懸崖,從兩側迂回包抄黔軍陣地。黔軍憑借“一夫當關”的天險構筑工事,紅軍在懸崖峭壁間開辟出進攻路線,可謂是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決絕,戰役最激烈時,陣地反復易手十余次。
暮色漸濃時,山風卷著松濤而來,恍惚間,雕塑群仿佛活了過來:沖鋒的吶喊、傷員的呻吟、百姓的叮嚀,在西風臺的暮色里交織成一曲悲壯的史詩。
觀景臺:群峰見證的歲月對話 沿著“百步梯”攀登,盛夏的暑氣被山風碾得粉碎,卻將攀登的艱辛成倍放大。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手掌因緊握欄桿而泛白。行至半山腰,左側山坳是當年紅軍設伏的“點金山”,如今修了觀景臺。
登上婁山關觀景臺,視野豁然開朗:連綿群山如青蟒臥野,一條瀝青公路在峽谷間蜿蜒穿梭,與山徑旁“紅軍行軍步道”的石碑形成強烈對照。80多年前,紅軍戰士正是沿著眼前這條羊腸小道摸黑急行,用草鞋丈量生死;而今,游客的腳步聲,在山谷間編織出和平年代的煙火氣。
(圖為婁山關觀景臺。鄭瑞雪供圖)
左邊的山梁是黔軍的潰敗路線,右邊的深谷是紅軍的沖鋒通道。觀景臺護欄兩側系著許多紅絲帶,這些紅絲帶都是后人對先烈的緬懷——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歷史對話。山風掠過,群峰應和,仿佛在訴說:雄關漫道真如鐵,卻終被信仰與堅韌征服。
長空橋:紅旗獵獵的初心回響 橫跨深澗的吊橋上,紅旗在山風里狂舞,拍打欄桿的“啪啪”聲驚起了樹梢的山雀。橋板縫隙間,能看見谷底溪流奔涌,蒸騰的水霧里,吊橋如同一根飄搖的紅線,串聯起兩岸的蒼翠。
(圖為長空橋紅旗。張少康供圖)
踏上橋板的剎那,搖晃感排山倒海而來,眼前獵獵紅旗卻像無聲的鼓點——80多年前,紅軍何曾因天險退縮?第二次婁山關戰斗中,紅軍正是懷著堅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突破了敵人的防線。行至橋中央,《長征組歌》的歌聲震落了葉尖的露珠,也震碎了心底的怯懦。
結語:雄關之上的青春誓言 從西風臺的雕塑到觀景臺的群峰,從吊橋的紅旗到反程的絲帶,婁山關的每一步都在一點一點的體現著婁山關的精神密碼:“不怕犧牲的血性、堅韌不拔的毅力、團結協作的智慧”,這些從戰火中淬煉的品質,正在注入年輕一代的血脈——就像返程時,每個人背包上都系上了一枚紅絲帶,那抹鮮艷的紅,是雄關漫道上最動人的青春注腳。
作者:鄭瑞雪 來源:成都大學學生公寓志愿服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