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至19日,山東中醫藥大學星河療愈團的青年學子們走進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基層廉潔文化教育展廳,以“廉潔展館學思悟,清風正氣潤初心”為主題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在廉潔文化的深度浸潤中感悟精神內核、傳遞正向價值。
溯源廉潔文化,觸摸精神根脈 步入展廳,濃郁的廉潔文化氛圍便包裹了成員們。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大家從文化源頭開啟了廉潔認知的探索之旅。展廳中,“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表述格外醒目,虞舜以德治筑牢廉潔之本,開創選賢黜貪的先河,其廉潔實踐被系統記載于典籍之中,成為中國傳統廉潔文化的精神源頭與政治倫理標桿。更具巧思的是,展廳將廉潔精神與古代建筑特征相聯結,以塘沽方正的結構喻指廉潔的核心特質:如建筑棱角般不扭曲、不模糊,始終堅守原則與界限。這種從建筑形態到品行操守的聯想,讓“廉潔”從抽象概念變得可感可觸,成員們直觀體會到堅守如棱角分明的文化內核,為后續學習筑牢了認知根基。
圖為團隊成員在廉潔警示展區學習,了解貪腐案例以明鑒
聆聽歷史故事,厚植責任擔當 展廳內的歷史案例,讓成員們對“廉潔”的理解從個人修養延伸至責任擔當。團隊隊長為大家深情講述了明永樂年間周新的廉潔故事:當時周新任浙江按察使,有下屬送來燒鵝以表心意,周新并未直接斥責,而是將燒鵝懸掛于府衙之中,任憑風吹日曬,直至鵝肉干硬如石。府衙官吏每日見此情景,皆受警醒,此后再無人敢以禮品相贈。“為官者心有規矩如田埂,護田一絲不可松。”周新以一生清貧踐行著這句話,用懸鵝警吏的小事守住了為官大節,其清風正氣流傳后世。這個故事讓成員們深受觸動:廉潔從不是孤高的自我要求,更是一種對職業、對群眾的責任與擔當,唯有始終堅守初心、不徇私情,才能真正贏得信任與尊重。
圖為團隊成員與展廳工作人員交流,了解廉潔文化傳播的基層實踐
駐足歷史鏡鑒,感悟精神傳承 在“歷史鏡鑒”展區,一組展現古代官員清廉作風的圖片讓成員們久久駐足。畫面中,“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詩句與古代清官畫像相互映襯,陽光透過窗欞灑下,在畫像上投下斑駁光影,仿佛將千年前的清廉操守帶到了眼前。“青年從不是史書里的刻板記載,而是融入骨血的操守,是穿透利益迷霧的清醒,更是代代相傳的精神火種。”成員感慨道。那些靜默的畫面,無需過多言說,已在同學們心中播下了關于如何在紛繁世間守住內心的澄明,關于怎樣以正氣堅守替代利益搖擺的種子。
圖為團隊成員駐足觀看廉潔文化展板,感受古代清廉作風的傳承
走訪基層群眾,見證煙火間的堅守 走出展廳,星河療愈團的學子們還走進社區,開展“您眼里的廉潔是什么”主題采訪,從基層視角探尋廉潔的現實模樣。“我年輕時候,社區書記走家串戶都是步行,群眾遞杯熱水都要婉拒!”一位曾在街道工作的大爺打開了話匣子,他常說:“咱手里的權是街坊給的,不能沾半點私心,現在想起來,這就是最實在的廉潔。”一位教師也分享了她的理解:“對老師來說,廉潔不是多宏大的詞,就藏在講臺下的每一件小事里。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拒絕家長的不當饋贈,把心思全放在教學上,就是我們的廉潔。”這些來自煙火人間的回答,讓成員們深刻領悟到:廉潔從不是某一類人的專屬標簽,它藏在每個職業的操守里,是社區工作者不沾群眾半點私心的自覺,是教師堅守講臺純粹的堅持,在平凡生活中生生不息。
圖為展廳內廉潔文化墻,滿墻“廉”字與區域地圖彰顯廉潔文化的地域深耕
從歷史深處的清廉身影,到當下生活中普通人的樸素堅守,廉潔精神一脈相承,都在訴說著“躬行為先、清正為本”的珍貴。青年學子們也在這場實踐中完成了從“被動聽廉潔”到“主動悟廉潔”的轉變,立志將廉潔正氣融入今后的學習與生活,讓清風正氣持續滋養青春初心,成為廉潔文化的踐行者與傳播者。
圖為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志愿服務隊在歷下區基層廉潔文化教育展廳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