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姚倫萱雨 高路紅 高嵩)7月中旬,六盤水師范學院“尋跡鄉野路,共富青行者”實踐團走進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在貴州龍福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二福的帶領下,深入海拔2000米的黨參種植基地,見證了一株“小藥材”如何激活鄉村振興“大動能”。
(圖為陳二福和實踐團隊的合照甘蓉蓉供圖)
破局:從“水土不服”到扎根深山
(圖為實踐團隊跟隨基地負責人進入基地實地調研甘蓉蓉供圖)
走進連片數百畝的黨參種植基地,翠綠的植株在高原陽光下舒展生機。"這里每一株黨參都凝結著破局的心血。"陳二福撫摸著茂盛的黨參苗回憶道。作為典型的高山作物,黨參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海拔需穩定在1800-2200米之間,既怕積水爛根,又畏氣候波動。初期因選址失當、管護經驗不足,黨參存活率一度低迷,產量難達預期。
為破解難題,這位敢闖敢試的"新農人"主動請教農技專家,帶著村民反復試驗土壤改良方案,通過起壟排水、覆蓋保墑等技術手段調節濕度,精準把控水肥配比應對氣候多變。經過持續攻堅,黨參存活率顯著提升,原本"嬌弱"的根莖逐漸適應了海嘎的高原氣候,在石縫間扎下深根。
提質:從“田間到市場”的全鏈增值
(圖為陳二福向團隊成員介紹黨參的生長條件甘蓉蓉供圖)
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陳二福順勢擴大規模,將黨參種植面積穩步拓展。如今,基地不僅實現產量與品質雙提升,更通過精細化管理延伸產業鏈條:采收后的黨參堅持采用傳統粗布包裝——這種透氣性佳、可循環利用的材質,既保留了藥材天然藥性,又契合綠色消費理念,讓“土特產”煥發出差異化競爭優勢。
“從選種到包裝,每個環節都藏著增值密碼。”陳二福介紹,優質的黨參逐漸打開市場銷路,訂單從省內延伸至省外,價格穩中有升。基地里,村民們正忙著除草、追肥,一派繁忙景象。“以前總愁銷路打不開,現在陳總帶著我們種得好、賣得俏,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一名務工的村民李叔笑著說。
共富:從“家門口就業”到“腰桿挺直”
(圖為在黨參基地工作的阿姨向團隊成員演視黨參的基本種植方法。甘蓉蓉供圖)
產業興旺帶來的紅利,最直接地體現在村民笑臉上。在基地務工的留守老人和婦女成為最大受益群體。“以前想打工沒人要,在家種地一年到頭剩不下幾個錢。”一位58歲的楊阿姨邊理苗邊感慨,“現在每天能掙100多塊,還能照顧孫子,這日子總算有盼頭了!”另一位村民羅阿姨坦言:“自己掙錢腰桿硬氣,再不用伸手問兒女要錢。跟著陳總學技術,自家地里也能種黨參增收!”
據介紹,每逢種植關鍵期(2月、11月),基地用工量可達200人,優先吸納村內缺乏穩定收入的群體。“這些老人和孩子父母外出打工,黨參基地讓他們既能顧家又有收入。”陳二福這樣介紹。更可貴的是,村民在務工中掌握了種植技術,逐漸從“靠力氣吃飯”轉向“憑技術增收”。
深耕:從“企業帶動”到“全員參與”
(圖為黨參的果實甘蓉蓉供圖)
談及未來規劃,陳二福信心滿滿:“我們不僅要讓黨參被更多人知道,更要讓鄉親們共享產業紅利。”目前,該公司已著手建立“企業+農戶”聯營機制——由企業統一收購農戶自家種植的黨參,提供技術指導和保底收購價,降低個體種植風險。“要讓黨參產業從基地延伸到每家每戶的田間地頭,真正扎下根來。”
作為熟悉村情的“自家人”,陳二福深知村民需求:“大多數工人是留守老人,我們優先安排輕體力活,讓他們干得動、賺得到,逐步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
這種“接地氣”的幫扶模式,讓黨參產業不僅成為致富引擎,更化作凝聚人心的溫暖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