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紅韻桐聲傳薪火,古今合璧譜華章”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初深入安慶桐城市,通過參觀學習、實地調研、理論宣講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探尋歷史文脈,傳承紅色精神,在文廟博物館、烈士陵園、六尺巷及多個社區留下青春足跡。
(一)參觀學習
團隊先后走進桐城文廟與文化博物館,開啟文化溯源之旅。桐城文廟作為桐城派文化發祥地之一,見證著“崇文重教”的傳統。隊員們穿過欞星門、駐足泮池畔,在大成殿孔子塑像前感受“禮讓謙和”的精神浸潤,深刻體會桐城文化“以文育人”的內核。桐城文化博物館共有2650 件文物,從 “桐城文派” 的 “義法” 理論,到明清科舉教育的興盛,再到黃梅戲宗師嚴鳳英的藝術人生,隊員們在“古邑春秋”“杏壇弦歌”等展區中,讀懂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隨后,團隊成員參觀學習桐城市的紅色遺址,在革命記憶中汲取力量。在桐城市烈士陵園,隊員們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菊花、靜默致哀。默哀時的風聲松濤,仿佛在訴說先烈們前赴后繼的壯舉,讓紅色政權來之不易的認知愈發深刻。渡江戰役二野司令部舊址在今天的桐城中學內,珍貴文物與歷史照片還原了 1949 年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作戰的場景。隊員們通過參觀學習文獻資料,真切感悟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渡江精神。

(二)實地調研
隊員們在六尺巷景區內分組向游客、居民發放文化傳單,針對 “六尺巷典故對家風的影響”“紅色教育參與意愿”等問題調研,收集百余份問卷,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數據支撐。在桐城的各個社區內,隊員們圍繞“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隊員們與居民面對面交流,記錄 “調解室作用”“治理建議”等反饋,直觀地了解傳統智慧在現代社區的落地成效。
(三)理論宣講
在西苑社區,2024級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劉雨菡以張英 “讓墻”典故開篇,結合“七里香溪小區用電難題”等現代案例,展現“六尺巷工作法”的治理智慧;2024級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生黃紫怡用“打過長江去”的口號串聯起渡江戰役故事,讓孩子們理解二野精神的傳承脈絡。

在六尺巷社區,2024級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生汪燁用桐城方言講解“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從 “黨建領事” 到“群力防事”,用“鄰里糾紛調解”實例詮釋 “禮讓和諧”如何融入基層治理;同時,通過渡江戰役史料宣講,讓居民重溫革命歲月。
在西苑社區,2024級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生宋魚采用理論與故事相結合的方式,為社區居民講述渡江戰役中 “解放軍勇渡長江”的英雄故事;2024級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付躍東講述桐城派“方苞、姚鼐、劉大櫆”的文學成就,讓勇向前的革命精神與重文脈的文化傳統同頻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