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普通話后,我在小區(qū)超市打工更方便了,能和顧客順暢交流,老板還給我漲了工資呢!” 在喀什市和諧西路社區(qū),居民阿依古麗拿著塔里木大學實踐團隊遞來的話筒,用略顯生澀卻充滿自豪的普通話說出自己的故事。這是實踐團隊開展 “普通話改變生活” 主題采訪活動的一幕,通過傾聽居民心聲,讓更多人感受到語言學習的力量。
實踐團隊提前在社區(qū)發(fā)布采訪預告,邀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的居民分享學習普通話的經歷。在社區(qū)活動中心的臨時采訪點,從菜市場商販到退休老人,從社區(qū)工作者到在校學生,大家紛紛打開話匣子。從事水果銷售的買買提大叔回憶道:“以前顧客問‘甜不甜’,我只會說‘甜得很’,復雜點的話就說不出來,生意受影響。跟著社區(qū)課堂學了半年普通話,現在能給顧客介紹‘這個蘋果是新摘的,脆甜多汁’,回頭客越來越多了。”
采訪中,團隊成員特別關注老年群體的學習變化。72 歲的張爺爺用普通話講述了自己的 “進近日,塔里木大學 “語潤基層” 實踐團隊走進喀什市和諧西路社區(qū),以主題宣講的形式開展普通話推廣活動,用生動案例和實用技巧點燃居民學習熱情,讓普通話學習的種子在社區(qū)落地生根。階之路”:“一開始連‘你好’都說不利索,現在能給外地來的親戚介紹社區(qū)的新變化。上次孫子視頻時,還夸我普通話進步大呢!” 說到這里,張爺爺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為了讓采訪內容更具感染力,團隊還錄制了居民的日常交流場景:在社區(qū)花園里,幾位阿姨用普通話分享廣場舞技巧;在快遞代收點,居民用普通話核對收貨信息;在兒童游樂區(qū),家長用普通話教孩子辨認玩具…… 這些真實畫面被制作成短視頻,在社區(qū)微信群傳播后,引發(fā)了熱烈反響。
團隊負責人馬曉宇說:“采訪不是目的,而是想通過居民的真實故事,讓更多人看到學好普通話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從而主動加入學習的行列。” 截至活動結束,團隊共采訪居民 50 余人,收集到 30 多個鮮活案例,為社區(qū)普通話推廣工作提供了生動的 “群眾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