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塔里木大學 實踐團隊走進喀什市多個社區,通過開展系列推廣活動,為社區居民搭建起學習普通話的平臺,成為當地普通話推廣工作中一道青春亮麗的風景線,讓語言交流的活力在社區持續涌動。
在夏馬勒巴格鎮社區服務中心的活動室內,實踐團隊開設的 “普通話小課堂” 座無虛席。團隊成員們針對社區居民的特點,制定了分層教學計劃:對于青少年群體,通過 “拼音兒歌”“詞語接龍” 等趣味游戲,幫助他們夯實普通話基礎,提升語言表達的靈活性;面對中年居民,結合日常購物、務工交流等實用場景,編寫 “生活對話手冊”,現場模擬買賣交易、求職咨詢等場景,讓居民在實踐中掌握溝通技巧;而針對老年居民,團隊則放慢教學節奏,從簡單的問候語、家庭成員稱謂教起,搭配生動的圖片和手勢,幫助老人們克服發音難點。
“這個‘多少錢’的說法,我練了好幾遍終于會了,以后去菜市場買東西再也不怕說不清楚了!” 社區居民阿卜杜熱合曼大叔拿著實踐團隊制作的雙語對照卡片,高興地向隊員們展示學習成果。不少居民表示,大學生們的教學方式接地氣、有耐心,讓他們對學習普通話的興趣更濃了。
實踐團隊還在社區廣場搭建起 “普通話文化角”,通過播放紅色電影片段、組織普通話朗誦會等形式,讓居民在文化浸潤中提升語言感知能力。在一場以 “家鄉新變化” 為主題的分享會上,居民們用剛學會的普通話,講述著喀什的發展故事:“現在社區的路修得很寬”“孩子上學更方便了”…… 樸實的話語雖帶著些許生澀,卻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掌聲。
針對社區里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較多的情況,團隊成員開展了 “一對一” 結對幫扶。隊員們每天抽出時間,陪孩子們朗讀課文、輔導作業,用普通話講述童話故事,讓孩子們在陪伴中提升語言能力;同時,耐心傾聽老人們的心聲,幫助他們用普通話與遠方的子女視頻通話,化解 “想說卻說不出” 的思念之愁。社區居民熱孜萬古麗說:“這些娃娃就像自家孩子一樣,不僅教我們說普通話,還陪我們聊天,心里暖烘烘的。”
此外,實踐團隊還聯合社區工作人員,共同制作了 “普通話學習墻”,定期更新日常用語、政策解讀等內容,配上拼音標注和示意圖,方便居民隨時學習。團隊成員李夢說:“看到居民們從羞于開口到主動交流,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普通話的力量,也更加明白作為青年學子的責任。”
如今,在塔里木大學實踐團隊的助力下,喀什社區的普通話學習氛圍愈發濃厚,居民們的語言應用能力逐步提升,不僅讓鄰里交往更順暢,也讓社區與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這支青春力量,正以實際行動為喀什地區的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