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學 “胡楊學子戍邊行・兵團精神界碑鑄” 實踐團隊的尋訪腳步不停,繼深入了解李滿與王永奇兩位老兵的軍旅生涯后,團隊成員與老兵們的交流愈發深入,那些鐫刻在歲月里的細節,更讓紅色故事煥發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烽火中的守望:防空哨里的生死時速“那時候的山谷,風一吹就跟哨子似的,可我們的耳朵不能只聽風聲。” 李滿老人摩挲著手上的老繭,回憶起在朝鮮防空哨的日夜。除了開槍示警,他和戰友們還要時刻留意敵機的轟鳴聲,哪怕是在零下幾十度的寒夜,也得支棱著耳朵守在掩體里。“有次敵機來得特別突然,子彈擦著頭頂飛過去,我立馬開槍,車隊瞬間就滅了燈,那幾十秒,連呼吸都不敢大聲。”
運輸車隊的司機們也成了李滿心中難忘的身影。“他們眼睛熬得通紅,卻從不叫苦,我們打信號彈指引方向,他們就像摸黑走夜路的家人,彼此信任著往前沖。” 正是這份默契,讓無數物資跨越槍林彈雨,送到前線戰友手中。如今再提那些沒能回來的戰友,老人總會沉默片刻,“他們把命留在了那兒,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好好活著,這份情,不能忘。”
高原上的赤誠:用雙手筑牢邊關屏障“帕米爾的夏天也能飄雪,剛砌好的墻被凍住,第二天就得重新敲掉重來。” 王永奇說起高原施工的艱難,語氣里帶著一股韌勁。為了讓邊防哨卡早日建成,他和戰友們每天天不亮就起身,背著沉重的工具在雪地里跋涉,午飯就是凍硬的饅頭就著雪水。“最難的是挖地基,石頭凍在地里跟鐵疙瘩似的,鎬頭下去只能留下個白印,我們就輪流挖,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結,結了又破。”
家庭的影響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種子。“父親總說,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浸著戰士的血,守好這里,就是守好家。” 正是這份信念,支撐著他在高原堅守。獲評 “積極分子” 時,他把獎狀寄回家,父母回信只寫了一句話:“好好干,別給家里丟臉,別給部隊抹黑。” 這句話,成了他往后人生中最珍貴的座右銘。
實踐團隊成員們在聆聽中深受觸動,紛紛表示要將老兵們的故事帶回校園,讓更多人了解那段崢嶸歲月,讓戍邊精神與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青年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