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南理學子“三下鄉”實踐隊走進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布央仙人山,在云霧繚繞的茶園間,與當地侗族茶農一同感受采茶制茶的傳統工藝,揭開藏在一片茶葉里的侗族文化記憶。
指尖上的傳承:茶園里的采茶智慧 布央景區的茶園鑲嵌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坡上,清晨的露水還未散去,侗族茶農楊姐已帶著實踐隊員們走進茶園。“采茶要掐‘一芽一葉’,手指得像蜻蜓點水,不能傷了茶樹的嫩芽。”楊姐一邊示范,一邊用帶著侗語口音的普通話講解。她的指尖在茶樹間靈活穿梭,掐、提、放的動作一氣呵成,簍子里很快積起一層翠綠的嫩芽。
隊員們學著阿姐的樣子嘗試,卻總因用力過猛捏碎了茶葉。“這采茶看著簡單,實則藏著侗家人對自然的敬畏。”楊姐說,侗族祖輩傳下的規矩,采茶不能貪多,要給茶樹留足生長的空間,這種“取之有度”的理念,早已融入茶農的日常。陽光下,茶園里的侗族歌謠隨風傳來,茶農們一邊采茶一邊對唱,歌聲與茶葉的清香交織,成了山間最動人的旋律。
圖為楊姐教青音向黨·啟明心向志愿實踐團成員采茶工程。陳成壽 供圖
古法里的匠心:制茶工序中的文化堅守 采回的鮮葉要立刻進入制茶環節。在布央的傳統制茶工坊里,木質茶灶、竹制晾匾、鐵制茶鍋整齊排列,散發著歲月的氣息。屋內,黝黑的鐵鍋架在柴火灶上,竹制的揉捻匾、晾曬架泛著溫潤的光澤,都是傳了幾代人的老物件。“殺青是第一關,火要‘活’,手要‘快’。”楊姐挽起袖子,將鮮葉倒入燒至200℃的鐵鍋中,用手快速翻炒,茶葉在高溫中發出細微的“滋滋”聲,清香瞬間彌漫滿屋。
殺青后的茶葉要趁熱揉捻。阿姐教隊員們“順時針轉,用力勻”,掌心貼著茶葉反復揉搓,直到葉片卷成條索,茶汁微微滲出。“這一步是讓茶香‘醒’過來。”阿姐說,侗家制茶從不用機器,揉捻的力度、晾曬的時長、烘干的火候,全憑手感和經驗。烘干時用當地的松柴慢烤,松木的香氣悄悄鉆進茶葉里,“機器做的茶是‘熟’的,手工茶是‘活’的,有我們侗家人的體溫。”
圖為青音向黨·啟明心向志愿實踐團成員向阿姐學習殺青制茶工藝。陳成壽 供圖
茶葉里的鄉愁:侗茶文化的活態延續 在與茶農的交流中,實踐隊員們發現,茶葉早已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布央侗寨的侗族人家,家家戶戶有茶園,待客必敬茶,婚嫁聘禮中少不了茶籽,就連節慶時的“打油茶”,也以本地茶葉為核心。“我們種茶、制茶,不只是為了謀生,更是在守著祖宗留下的根。”楊姐的話,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一片茶葉,承載的是侗族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是代代相傳的生活哲學。
圖為為青音向黨·啟明心向志愿實踐團成員在布央侗寨的合影。陳成壽 供圖
此次實踐中,隊員們不僅記錄下采茶制茶的工藝流程,更用鏡頭捕捉了茶農們的笑容與歌謠。“這些傳統工藝不該被遺忘,我們希望通過調研,讓更多人了解侗族茶葉里的文化故事。”實踐隊隊長說。
云霧漸散,布央侗寨的茶園在夕陽下泛著綠光。這片土地上,采茶的歌謠還在傳唱,制茶的鐵鍋仍在發燙,侗族的文化奧秘,正隨著茶葉的清香,飄向更遠的地方。
(通訊員 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