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厚植知農愛農情懷,將課堂所學融入廣袤大地,7 月 28 日至 7 月 30 日,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深耕齊魯‘菌香夢’,共續‘蘑’力傳奇卷” 實踐團赴江蘇省南通市,以 “溯文化之根、探科技之新、踐惠民之實” 為脈絡,通過 “理論學習 + 實地調研 + 產業實踐” 的多維模式,深度解碼食用菌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 “科技密碼”。
溯源千年:在文化長河里,觸摸菌菇的 “前世今生”


實踐首日,團隊踏入全國唯一的中華靈芝文化館,開啟跨越千年的 “仙草之旅”。館內五大展區以 “神農嘗百草” 傳說為引,300 余件古籍文獻、靈芝標本搭配現代影音技術,清晰鋪展靈芝從 “帝王貢品” 到 “百姓家珍” 的演變軌跡。生物科學專業的房同學指著展板注解,《本草綱目》中茯苓 “利小便,伐腎邪”、香菇 “益胃氣,托痘疹” 的記載,正是菌菇 “藥食同源” 的生動注腳。從秦漢貢品到明清家常菜,從藥用良方到日常食材,食用菌早已跳出單一形態,既是守護健康的 “天然藥庫”,更成了激活鄉村經濟的多元載體。現代科技展區里,孢子粉膠囊、靈芝黃酒等精深加工產品,讓傳統智慧與現代工藝的碰撞有了具象答案。
科技賦能:在實驗室里,讀懂產業振興的 “硬核引擎”

走進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中心,水醇酶綜合提取車間的設備正有條不紊運轉。這套采用 “水提 + 醇提 + 酶解” 三重工藝的設備,不依賴化學藥劑就能提取靈芝多糖、三萜等活性成分,純度達藥品級標準。技術負責人介紹,全球僅兩臺同款設備,美國那臺用于軍事生物反恐,而這里的設備專注健康產品研發。隨后,農業農村部食用菌加工重點實驗室里,30 余種食用菌菇展現著 “菌界奇觀”—— 能在 - 20℃生長的寒帶靈芝、耐高溫的熱帶木耳,顛覆著大家對菌菇生長環境的認知。實驗室研發的高產靈芝新品種,讓孢子粉產量顯著提升,在多省推廣數萬畝,帶動上萬農戶增收,戶均年增收數萬元。生物科學專業的崔同學邊記錄邊說,把實驗室成果變成田間地頭的生產力,才是產業振興的關鍵,這些技術實實在在惠及農民的場景,讓同學們對 “科技興農” 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田間課堂:在大棚深處,看見 “小菌菇” 的 “大能量”

200 畝的靈芝大棚里,一堂生動的產業實踐課正在上演。掀開遮陽網,赤靈芝的橘紅傘蓋、鹿角靈芝的珊瑚狀分枝、黑靈芝的金屬光澤,構成一幅獨特的 “菌菇圖譜”。大棚里的智能噴灌和溫控系統,精準模擬出熱帶雨林微環境。同學們注意到邊緣的菌渣堆肥箱,安惠公司負責人解釋,廢棄菌棒發酵后可作有機肥反哺農田,形成 “種植-加工-循環” 的綠色產業鏈,目前已在全國多地推廣。“公司 + 基地 + 農戶” 的模式,讓食用菌產業的輻射力持續擴散,真正實現 “一朵菇富裕一方人民”。
時代答卷:把 “南通經驗” 裝進行囊,讓菌香飄向齊魯大地

實踐中,團隊發現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 “黃金賽道”:全國 832 個脫貧縣中,70% 以上將其作為主導產業,貴州更將其列為 “十二大農業特色產業”,帶動 92 個脫貧縣農戶戶均年增收超萬元。實踐團團長孔同學說,大家要把 “科技 + 文化 + 產業” 的南通融合經驗帶回山東,助力家鄉黑木耳、平菇等特色菌類發展,讓齊魯大地的 “菌香夢” 在鄉村振興的土壤里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三天實踐,從中華靈芝文化館的千年溫度,到科研實驗室的創新力度,再到靈芝大棚的富民厚度,同學們深刻體會到:當傳統智慧遇上現代科技,當生態價值聯動經濟收益,食用菌產業正以 “五不爭”(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的獨特優勢,為鄉村振興繪制宏偉藍圖。而這支青年隊伍,也將帶著這份 “蘑力” 啟示,在齊魯大地播撒更多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