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顏璐 胡鑫怡)為直觀體驗黨的創新理論在鄉村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實踐,在“行走的思政課”中感受鄉村振興的萬千氣象,2025年7月9日,海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循跡瓊崖・紅韻興鄉”鄉村振興促進團赴海口市施茶村,聚焦當地特色石斛產業發展與鄉村治理創新主題,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專題研討等方式,解密古村煥新的施茶之路。
“積分制”破解治理難題 施茶村曾因貧瘠流傳"有女不嫁羊山"的民謠,如今通過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發展為"中國幸福村",每年吸引30萬至50萬人次游客。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得益于鄉村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作為"五星級美麗鄉村"和"海南省文明村鎮",施茶村在鄉村治理中探索出可推廣的有效措施。
村干部向實踐團詳細介紹了施茶村的發展歷程,當談及治理經驗時,村干部向實踐團介紹:“環境保護需要全民參與,積分制管理是治理的關鍵。我們推行的積分制管理已成為標桿案例——巡查人員發現村民家中有亂堆亂放現象時,會拍照上傳系統并提醒整改。村民完成整改后上傳對比照片即可獲得積分,這些積分不僅可以兌換生活用品,還能享受村里的各項福利政策。例如,李嬸整改亂堆柴火賺了10分,老王收拾農具換了洗衣粉。”施茶村推行的積分制管理已成為鄉村治理標桿案例,這種創新做法既調動了村民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又形成了長效管理機制。
圖為施茶村干部為實踐團成員講述鄉村發展情況。陳敏生 供圖
從產業空白到石斛富民,從管理松散到"積分管村",村干部表示,積分制覆蓋產業發展、環境維護和鄰里互助等領域,推動村民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參與,增強了鄉村治理的合力。
“石斛花”映照致富之路 海口施茶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打破了傳統農業的固有模式,采用“石斛種植+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在合作社種植區,實踐團成員們觀察到:石斛錯落生長于火山巖基質上,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環境數據,自動調控溫濕度,都體現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
圖為施茶村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講解員正在對石斛園進行講解。胡鑫怡 供圖
“我們充分發揮火山地貌特色,開發了石斛觀光體驗項目。”合作社負責人向實踐團成員們介紹道,“游客不僅可以近距離觀察石斛生長全過程,還能參與種植體驗,讓農產品變身旅游打卡點。”這種"一產接二連三"的發展模式,既延伸了產業鏈條,又盤活了鄉村資源。團隊成員們邊記錄邊討論,深刻體會到科技創新與文旅融合對鄉村振興的雙重驅動作用。
村民洪尚科是石斛園的講解員,他回憶道:“2018年總書記來我們園區考察鄉村振興工作時囑托我們,'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我們把這句話刻在石頭上,更記在心里。五年來,石斛種植從100畝擴大到1200畝,"現在不僅有工資、分紅,還有退休金,日子越來越紅火”。洪尚科的故事,正是施茶村從"產業振興"到"農旅融合"的生動縮影,也折射出了這里村民勤勞致富的幸福模樣。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美社村村民進行調研問卷填寫工作。陳玉麗 供圖
在與村干部、村民的親切交流中,實踐團結合旅游專業知識,就“石斛+旅游”深度融合提出建議:打造火山石斛主題民宿,將地質文化與作物特色融入建筑設計;開發“直播溯源游”項目,實現線上云游種植區與線下體驗采摘的雙向聯動等。施茶村干部認真聽取實踐團成員們的建議,結合實際情況與實踐團成員們圍繞項目可行性展開深入探討。
施茶村通過“產業發展+治理創新”雙輪驅動,不僅實現了經濟增收,更培育了文明鄉風。無論是石斛產業基地里忙碌的身影,還是議事長廊中村民的熱烈討論,都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剪影。正如施茶村干部所說:“鄉村振興既要讓群眾口袋鼓起來,更要讓鄉村風氣好起來,這才是可持續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