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賦能鄉村振興:中南林科大實踐團為扁朝村繪就“產文共棲”新圖景 鄉村里的青春答卷
——中南林“山園繪景·產文共棲”實踐團以“三下鄉”行動激活湘西扁朝村發展動能
為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貢獻青春力量,7月15日至17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山園繪景·產文共棲”暑期實踐團一行8人,奔赴湘西州保靖縣扁朝村開展“三下鄉”活動。這支由3名博士生、5名研究生組成的團隊,帶著專業工具與青春熱忱,為這個坐擁3200余畝油茶林卻面臨“有資源缺亮點”困境的土家族村落,量身打造“景觀提質+農旅融合+文化賦能”三維振興方案。出發前,韋寶婧老師的寄語成為團隊共識:“三下鄉不是‘走過場’,必須精準對接鄉村需求,讓專業知識真正落地生根。”
實踐團出發前合影
田野筆記:丈量土地里的山村發展機遇
實踐團抵達當日,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駐村工作隊與扁朝村委聯合舉行歡迎座談會,會上詳細介紹了村莊產業發展現狀、民主文化特色及人口結構等基本情況。扁朝村第一書記、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駐扁朝村工作隊隊長譚征及扁朝村支書記彭書云在座談會上表示:“我們堅持‘特色興村、精準發力’的發展理念,把村子里的核心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聚焦重點項目、拓寬引資渠道,真正讓定位清晰的特色產業變成帶動村子發展的現實動能。也希望能借助你們的專業力量,把這些想法轉化成可落地的方案。”
團隊兵分三路展開“問診”。空間組操控無人機航拍全村風貌,通過衛星影像圖定位出竹籬笆破損、露營基地護欄需加設等安全隱患;產業組在油茶林里與農戶促膝交談時,譚征隊長補充道:“當地油茶是特色,村民一直期待能開發采摘體驗、林下露營,只是缺系統規劃。”;文化組圍坐村支書身旁,探討扁朝村發展政策和文學資源的結合,并與村民體驗扁朝村當地“兩餐制”習俗與吊腳樓建筑特色。當晚,隊員們在駐地整理資料至深夜。筆記本上既有“油茶林坡度適合建木棧道”的專業判斷,也有“彭學明文學資源可聯動開發”的創意構想——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發現,成為后續設計的重要依據。

扁朝村高山油茶景觀

團隊與村部書記進行會談交流
深耕調研:專業視角激活鄉土資源
次日清晨,拜師臺山頂的露水還未散去,實踐團已分頭行動。產業組踩著晨露深入油茶林,丈量林地坡度、記錄油茶生長周期,結合村民對“采摘體驗”“研學參觀”的訴求,初步梳理出可開發的體驗場景方向;空間組帶著卷尺逐戶測繪,針對“四小園”建設及基礎設施情況進行記錄,為后續改造收集基礎數據;文化組則用相機定格吊腳樓窗花、老榨油機等元素,著手搭建土家文化符號數據庫。最難忘的場景出現在田間地頭:隊員們跟著農戶學習辨識油茶果成熟度,聽老人講述傳統榨油工藝。“村民說起油茶時眼里的光,就是設計的根。”隊員鐘興發在日記里寫下感悟。

監測空氣質量等數據

體驗百合園里的“鄉趣”
共繪藍圖:校地攜手探索產文融合新范式
“如何讓游客既能看星星又能品土家文化?”16日晚,實踐團與譚征隊長、彭書云書記踏著月光考察星空露營地選址,一場圍繞“油茶+露營”的創意研討會在山間展開。彭昶、李兵等駐村干部全程陪同,不時介紹:“村委早有想法,打算把拜師爺山下設為驛站作為露營用品售賣站,山頂做觀景臺,對面兩座山頭分別規劃房車營地和露營地,就等著你們的方案細化了。”交流間,實踐團成員圍繞 “油茶+露營”運營模式,接連拋出創意:“用土家織錦紋樣裝飾帳篷”“研學路線串聯觀景臺”“露營時安排油茶制作體驗”……隊員們提出的創意方案被村支書逐一記錄在筆記本上。這已是實踐團與村干部兩天內的第三次專題討論——從初抵時的村情摸底,到次日的產業需求對接,再到此刻的露營地規劃細化,多輪交流讓思路愈發清晰。這些構想既保留鄉土本色,又注入青春創意。

體驗露營地的浩瀚星空

共賞拜師爺山的落日余暉
三天調研,團隊完成12處關鍵節點測繪、收集50余條村民建議,更用鏡頭記錄下海拔九百米高臺上的星空、油茶林晨霧等美麗瞬間。目前,團隊已形成包含基礎設施清單與產業升級建議的初步報告,后續將據此制定詳細實施方案。正如隊員們所強調的:“鄉村振興絕非紙面文章,既要讓每棵油茶樹化作風景,也要讓每處老房子記住鄉愁。”

實踐團與村部領導合影
從油茶林的重塑到鄉土文化的創新表達,扁朝村的蛻變見證著青年力量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這群學子以專業為筆、以情懷為墨,在湘西大地上書寫著“山園繪景·產文共棲”'的生動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增添了最鮮活的青春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