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固菌凈漁,‘硝’聲匿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赴山東省水產養殖廢水處理現狀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煙臺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圍繞黃蓋鰈(比目魚的一類)、蝦、蟹等常見海鮮的水產養殖及其尾水處理技術開展實地調研。實踐團隊通過采訪技術人員、實地走訪的形式,詳細考察了當地養殖尾水處理與循環再生的可持續化發展模式,為探究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新鮮材料。
圖為團隊成員在碼頭上聆聽技術人員介紹黃蓋鰈、海馬等采用“增殖放流”模式的品種養殖成型后的投放區域 康明姬攝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圍繞企業水產養殖種類、規模、養殖模式及不同品種養殖尾水處理工藝等關鍵問題與公司技術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在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團隊參觀了黃蓋鰈養殖車間,了解并學習了黃蓋鰈養殖采用的增殖放流模式。團隊成員了解到煙臺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水產原種場”,在黃蓋鰈養殖中創新采用“增殖放流”與“生態養護”結合的復合模式。所謂“增殖放流”養殖模式是指通過人工培育符合生態要求的苗種,在適宜的水域(如海洋、湖泊、河流等)進行有計劃的投放,以恢復或增加天然水域的水產資源量,既保障了漁業資源可持續,又兼顧了生態平衡。后續,團隊成員依次參觀了海馬、海蝦等水產的養殖車間。
圖為團隊成員聆聽技術人員講解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情景 康明姬攝
團隊成員在養殖尾水處理工藝公示區了解到,養殖尾水的處理主要采用生物處理法。各養殖車間的尾水首先匯入養殖有海參的過濾池內,借助海參的濾食特性,初步去除水體中的懸浮有機物,然后會經過鋪設有約2米厚牡蠣殼的過濾壩,通過牡蠣殼物理截留與吸附作用,二次過濾掉水中殘留的魚餌、飼料顆粒等雜質。過濾后的水體會進入由水藻、海參、貝殼共同構成的生物處理池,其中水藻依靠光合作用吸收氮、磷等營養物質,海參與貝殼則持續濾食水體中的細小有機物,三者協同作用,能高效降低水體中的氨氮含量,實現水的生態凈化。為精準把控水質,生物處理池旁設有尾水在線監測站房,采用分光光度法每兩小時抽取水樣進行檢測,實時監控處理效果。此外,工作人員會定期打撈池中的水藻,避免其過度繁殖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維持生物處理系統的動態平衡。最終,經生物處理后的廢水進入砂濾池,通過砂層的深度過濾進一步去除微小懸浮物,達標后重新滲回海中,實現養殖水體的循環回用。

圖為團隊成員與工作人員在煙臺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國家級水產原種場”前合影留念 趙璐瑤攝
此次調研加強了團隊成員對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理解,讓團隊成員直觀掌握了不同養殖模式的生態邏輯與尾水治理技術細節,為后續學習與科研的開展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參考。團隊成員表示,將發揮專業優勢,躬身實踐,把調研所得轉化為技術探索動力,為水產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創新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