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探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發展經驗,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文耘鄉野·青春篤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赴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興化市海南鎮劉澤村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等方式,系統考察了該村在人居環境提升、特色農業培育、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的顯著成效,并深入剖析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此次調研旨在構建鄉村振興的典型樣本,為同類鄉村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在了解團隊此行的目的后,劉澤村村主任助理王永吉表達了對鄉村發展的獨到見解:“在缺乏工業引進條件的情況下,村莊該如何發展,這可以說是許多鄉村面臨的共同難題。”在他的介紹下,團隊成員感受到了劉澤村獨特的探索與實踐。
民生為本,村容煥新顏
走進劉澤村,只見村民自建房整齊排列,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菜園綠意盎然。近年來,劉澤村持續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2024年,該村啟動實施“一米菜園”計劃,對村民房前屋后閑置的邊角地進行統一規劃改造,美化環境的同時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此外,村委會還統一翻新村民自建房外墻,這樣的風貌管控讓村莊整體面貌更加整潔美觀。
文化賦能,鄉風潤民心
劉澤村文化服務建設成效顯著,其中“澤農書屋”已成為海南鎮開展特殊兒童閱讀輔導等公益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大部分老百姓在閱讀上投入的精力相對有限,學生們卻有著旺盛的閱讀熱情。”王助理欣慰地表示,書屋自開放以來持續吸引青少年群體,已經成為鄉村文化傳承的新載體。
書屋外的文化廣場更是村民精神生活的“充電站”。每當夜幕降臨,廣場便化身歡樂海洋,不僅有本村居民翩躚起舞,更吸引周邊鄉鎮的廣場舞愛好者慕名而來。值得關注的是,村民還自發組建二胡演奏隊、廣場舞社團等文化團體,通過定期舉辦才藝比拼、教學交流等活動,既傳承了傳統民俗文化,又構建起新型鄉村文化生態。這種“政府搭臺、百姓唱戲”的模式,讓文化廣場真正成為凝聚鄉情、滋養民心的精神家園。
特色農業,探索增收路
秉持“以農為本,以漁興村”的發展理念,劉澤村農業以種植經濟作物和開展水產養殖為主。據介紹,該村主要種植興化大蔥、龍香芋等特色農作物,相較于傳統農作物,更富經濟效益。該村還推出特色農事體驗項目,如“拔大蔥”“挖龍香芋”等,吸引游客參與其中,有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作為水鄉村落,水產養殖是劉澤村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其中興化紅膏蟹養殖占比達70%。海南鎮不定時組織“新農人”培訓,推廣高密度養殖技術,有效提高產量和經濟收益。不過,在銷售渠道方面,該村仍在不斷探索和優化—王助理坦言自己去年曾嘗試直播銷售紅膏蟹,但因缺乏專業運營團隊,效果不如預期理想。
水美為媒,文旅促振興
行至河岸邊,一幅水鄉勝景呈現在隊員們眼前。明凈澄澈的河面倒映著藍天白云,微風徐徐拂過,岸邊的蘆葦隨風輕擺,留下一道道漣漪。清澈的水面下,“小白條”穿梭其間,陽光在水底投下晃動的光斑,整條河流仿佛一塊流動的翡翠。
劉澤村主莊臺與外圍的4個小莊臺由4座橋梁相連,呈“八卦”狀分布。整個莊臺四周環水、河塘縱橫、樹木茂盛,具有里下河村落的典型特征,依托這一生態優勢,2025年村委會在河岸邊打造露營基地,氣候適宜時該村游客絡繹不絕。精品民宿“澤沐云居”也成為鄉村旅游的亮點,其臨河景觀、星空餐廳等特色給游客帶來非凡的體驗。
在發展過程中,劉澤村也遇到了一些需要突破的瓶頸。據王助理介紹,當前村莊在文化內涵挖掘方面仍有提升空間,若能進一步豐富歷史人文底蘊,將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更多活力。此外,受疫情影響,民宿服務人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流動,“澤沐云居”正在積極謀劃新的發展路徑,以期實現更好的轉型升級。
解碼水鄉,共繪新圖景
走出校園圍墻,深入水鄉阡陌。在這場書本與現實的對話中、理論與實踐的交融中,團隊成員們不僅親身感受到“水韻劉澤”的生態之美,更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戰略在里下河地區的創新實踐。面對該村在直播帶貨、文化賦能、民宿運營等方面存在的現實困境,團隊成員認真聆聽、積極思考,依托專業知識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團隊成員還將系統梳理此次考察成果,形成詳實的調研報告,助力鄉村振興典型經驗的推廣應用。他們相信,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村民參與的多元協同下,更多鄉村能夠走出一條成效顯著的振興之路,共同繪就新時代美麗鄉村新圖景。(通訊員周文慧朱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