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鑄家國魂護山河綠,聚民族情繪振興圖”社會實踐團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通過“展廳概覽—超級站點—尖端實驗室”三段式研學,深化對綠色治理前沿的認知。
展廳速覽,數字沙盤勾勒治污路線圖
師生首先抵達一樓展廳。宣教中心李露老師借助數字沙盤與實時數據屏,用一組組數據勾勒出廣西治污路線圖:2024年全區PM2.5年均濃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52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部銷號,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92.4%。“數據背后是一整套監測、預警、執法聯動機制。”李露老師的講解為隨后實地探訪埋下伏筆。

圖為李露老師向實踐團介紹廣西治污成果(通訊員韋覃菲攝)
超級站點,30分鐘一幀大氣“CT”
隨后,實踐團來到五樓大氣復合污染監測“超級站點”。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楊德成老師指著不斷跳動的曲線介紹,站內20余臺套設備每30分鐘生成一次大氣成分“CT影像”,實時捕捉PM2.5、VOCs、臭氧等90余項指標,并自動推送異常信息至執法終端。“站點運行五年,已支撐自治區級重污染預警23次,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下達的PM2.5控制目標。”現場屏幕上實時下降的污染曲線,讓同學們直觀體會到前端監測與后端治理如何閉環運行。

圖為楊德成老師向實踐團介紹超級站點運行機制(通訊員韋覃菲攝)
尖端實驗室,微克到萬億分之一克的跨越
帶著“監測數據如何落地”的疑問,實踐團隨即走進六至八樓實驗中心。土壤前處理室的微波消解儀15分鐘即可完成重金屬全量提取;二噁英實驗室的十萬級潔凈區,可對超痕量污染物進行精準分析;液相—三重四極桿質譜室則展示了8分鐘內篩查100余種農藥殘留的流程。“從微克到萬億分之一克,檢測精度每提升一個量級,治理決策的科學性就前進一步。”實驗中心劉維明老師的解釋,讓同學們對“數據—決策—成效”鏈條有了系統認識。

圖為實驗中心劉維明老師向實踐團介紹實驗中心(通訊員韋覃菲攝)
碧水課堂,廳校攜手育新人
參觀結束后,潘弘序老師表示:“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帶著方案走,把論文寫在八桂大地的藍天碧水間。”迅速成為現場師生共識。廣西生態環境廳亦同步回應:科研平臺將持續向高校敞開,為廣西乃至全國輸送“懂政策、精技術、能落地”的環保生力軍。

圖為實踐團在廣西生態環境廳合影(通訊員韋覃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