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用血肉之軀在黃土高原刻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圖騰;90年后的今天,這份穿越時空的信仰依舊滾燙。7月20日,宿遷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語潤入寧師心筑夢”推普團隊16名師生走進寧夏固原六盤山,以“四個一”紅色實踐為紐帶,在沉浸式體驗中與長征精神對話,讓紅色初心在時代坐標中愈發(fā)鮮明。
圖為“語潤入寧·師心筑夢”實踐團隊在六盤山紀念館合影。丁文琰 供圖
這場實踐是一次對歷史的深度回溯,更是一場與先輩的精神共鳴。徒步2.5公里紅軍小道,18個復刻場景串聯(lián)起長征史詩:攀爬“雪山”時,凜冽寒風中仿佛望見紅軍戰(zhàn)士單薄衣衫下的堅毅眼神;駐足“激戰(zhàn)臘子口”,鐵索的冰冷觸感讓飛奪瀘定橋的驚心動魄躍出教科書的鉛字。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內(nèi),300余件文物與1200余幅圖片構(gòu)筑起立體的歷史課堂——泛黃的豫海縣回民自治政權資料,字里行間凝結(jié)著黨早期民族政策的初心;“牦牛皮帶煮成的革命菜”場景復原,讓糧食的重量超越了生存本身,成為信仰與紀律的生動注腳。VR設備更讓歷史“活”了起來:戴上眼鏡,便能看見回族老人馬青年提著馬燈為紅軍引路,昏黃燈光里,回漢群眾與紅軍相依的身影,將“魚水情”三個字從抽象概念化作可觸摸的溫暖記憶。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紅軍紀念館。湯妮供圖
當師生們站在巍峨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碑下,這場精神之旅抵達了最動人的高潮。紀念碑如利劍直指蒼穹,碑文中“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誓言與《清平樂・六盤山》的豪邁相互激蕩。16人齊聲吟誦“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聲音穿越山谷,既是對90年前長征壯舉的深沉致敬,更是對新時代使命的鏗鏘應答——正如他們在實踐日志中寫下的:要把這份感悟帶進推普課堂,讓紅色基因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讓長征精神成為點亮夢想的星火。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紅軍長征紀念碑下合照留念。呂苡蓉供圖
暮色四合,紅軍小道的燈光如紐帶串聯(lián)起歷史與現(xiàn)實。這場“四個一”實踐不是簡單的歷史復刻,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煉:當長征路的腳印與推普路的足跡重疊,當紀念碑下的誓言轉(zhuǎn)化為課堂上的娓娓講述,紅色初心便有了最鮮活的傳承載體。90年過去,六盤山的松柏依舊蒼翠,而新的長征,正在每一個追尋者的腳下,向著更遠的前方延續(xù)。(通訊員顧錦何紫涵吉萬齊)